【牧函】生命比观点更重要

王怡

各位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的弟兄姐妹,平安。

 最近两百年来,改革宗教会的长处,在思想,而非情感。这段时间以来,我常反思这一点。在神学院和学生们谈到我为什么写诗,也鼓励他们阅读和写作一些灵性的文字。因为这特别能帮助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平衡。尤其是在改革宗教会中,思想力大于生命力,思想力大于行动力,是很多人的常态。也往往是我的常态。

 教会的教导,强调以基督为中心,或以基督的十字架为中心。也是在强调,恩典本身统摄一切。路德说,十字架是一切神学的起点,又是一切神学的终点。十字架,是信徒赖以判断和理解一切神学陈述的基本原则。

 换成家庭教会比较熟悉的一种表达,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比他的观点更重要”。

 这不是忽略基本认信的重要性。改革宗教会特别强调,正确的神学塑造正确的生命。但“观点”不等于认信本身,而是我们的思想在认信中的展开与落实。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第二层的思想(第一层的思想是对三一论、基督论和救恩论的认识)。对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第四层的思想来说,你的想法是什么(WHAT)并不过于重要,你是怎样(HOW)思考和表达的更为重要。

 譬如说,你是跪着思考的,这比你站着思考更重要。你在思考时流泪了,比你思考时的逻辑周延程度更重要。你的观点会导致你的损失,这比你的观点会导致你的收益更重要。甚至,这意味着,有时候,你的破碎可能比你的完整更重要;你的沉默,可能比你的言辞更重要;你的哭泣,可能比你的雄辩更重要。

 在这方面,改革宗神学家弗兰姆的“三视角”框架(规范、处境和动机;或思想、情感和行为),是一个很好的神学工具。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两年前在主日学讲“基督教伦理学”,从头至尾,都是以他的“三视角”框架,来理解和分析伦理问题。也许有人还记得那个三角形的图。我非常希望这间教会的每一位会友,把信仰应用在生活的处境中时,都熟悉并习惯于使用这个“三视角”框架。

 最近两百年,从敬虔主义传统中发展出来了某种情感主义的危险倾向,从改革宗传统中发展出来了某种理性主义的危险倾向,从自由派传统中发展出来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危险倾向。弗兰姆的“三视角”框架,希望给予新教传统一个综合。既肯定了改革宗以“道”为优先的特质,又舒缓了 19 世纪以来的改革宗教会对情感主义的、一种过于神经质的提防和敏感。

 我所说的这种反思与整合,通常称为“新加尔文主义”。范泰尔,这位 20 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说,传统的改革宗神学的一个危险,就是将正确的思想,过分地置于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情感之上,视其为一条确保信仰纯正的道路。范泰尔令人惊讶地指出,这恰恰是“容易滑向自由派神学的方式”。

 请注意,面对一种现代教会的反智主义和情感至上的倾向,改革宗在传统上非常坚持,“信心”中必定包含着理解。信耶稣,就是认识耶稣是谁,和耶稣作了什么。这也是我们教会一直持守的。保罗在提到“悟性”与“灵性”的关系时,也特别反对那种轻忽悟性(理性)的高派属灵主义。他说,“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 14:19)。

 但范泰尔指出,改革宗自身的危险,不在于反理性,而在于反情感。他说,正统教义必须与敬虔情感融合。否则,神学生会以为最好的教会就是最像神学院的教会。牧者们也会逐渐在教会现场,失去对灵魂在困苦、软弱和糊涂状态下的同情。于是,信徒们也学着这样,逐渐变成一种情感冷漠的政治正确的改革宗人士。于是,讽刺的是,一种在内容上强调恩典的教导,反倒塑造出一种最缺乏恩典与同情心的教导姿态。

 我想和你们分享,我自己十几年的成长之路。我们这一批中国本土的改革宗传道人,在过去 10-20 年,几乎囫囵吞枣地走过了北美改革宗教会近 200 年的神学与心路历程。一开始,大家都喜欢读书,讨论神学问题。渴望更深地在理性上明白圣经。结果,有意无意地,我们误以为思想上的理解就等于信靠。

 另一位当代的改革宗神学家,瑞查·伯瑞特,他对第一代圣经辅导大师亚当斯也有类似的批评。他认为在亚当斯的模型中,过于强烈地认为正确思想是首先的,然后产生正确的行为,最后养成正确的情感。在相当的程度上,这是正确的。但这个 1-2-3 的顺序仍然过于简单,这个简单的顺序导致许多改革宗教会忽略了属灵情感在经历中的养成,形成常被人诟病的“脑袋大、身子小”的缺点——尽管这几乎是罪人的本性使然,公允地说,并非改革宗教会独有的问题。

 什么是对“恩典”的正确认识呢?让我这样说,对“恩典”的正确认识,必然带给我们一个更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对“恩典”缺乏正确的认识,丝毫不是恩典是否降临的条件。所以,那些持守基本认信、但在神学上比我们更错误的人,完全可能是更被神宠爱的人。恩典意味着一种幽默感,那就是上帝有绝对的主权,去使用一些神学比我们错误的人,目的是为了嘲笑我们,让神学更正确的现代法利赛人自觉羞愧。

 所以,我今天特别想和你们分享的就是,恰恰因为我们是认信甚至热爱改革宗神学的,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批评别人,而是提醒自己,有一种将正确思想置于意志和情感之上和之先的危险倾向。最近几年,我深深感受到,这种危险倾向正在不断侵蚀这间教会的生命力和行动力。悔改与反思,必须从我自己开始,但我诚恳地邀请你们加入这个过程。

 事实上,圣灵进攻我们的方向,常常并不优先在理性的认知上,第一,重生是全人的,包含了思想、意志和情感的一体性。第二,如果圣灵重生的工作,确有一个优先性,这一优先恰恰是针对意志和情感,而非思想。很多时候,理性认知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这也是耶稣回答尼哥底母的方式。问者渴望一个“思想性”的答案,答者却给出了一个完全“非逻辑性”的回答。

 因为恩典在本质上意味着,正确思想总是正确情感和正确意志的产物。或者说,唯一“正确的思想”就是认识到思想的不正确。对福音来说,“正确的思想”就是认识到,是恩典决定思想,而不是思想产生恩典。

 我曾提到,耶稣的教导方式,可以称为一种震撼教育。耶稣常常致力于刺激和挑战听众的情感,击打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的思想紧张到一个无法思想的地步。这也是祂常常使用比喻、而不是直接给出理性命题的原因之一。甚至,这也是祂道成肉身、将话语写在人的心中;而不只是亲手写字在石板上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旧约先知领受和传达圣言的方式,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先在方式上冲击人的情感,摇动人的意志,圣言就不会真正冲击到人的思想。

 在福音书中,这种情感与意志的震撼、困惑和挑战,正是耶稣塑造门徒的认知的方式。很多弟兄姐妹都看到,这一点,正是圣约堂在“基督是主、恩典为王”的神学异象下,于教导、崇拜、祷告和宣教等各方面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自己在讲台教导上尽力去尝试的。

 很多人说,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公共事件,都会在每个人的朋友圈产生分裂和洗牌,人们总是在各种观点中,重新站队,重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很多时候,基督徒群体也是如此。无论是一间堂会内,还是在基督徒圈子中,有太多的情况,弟兄姐妹们是因为各种立场、观点,而不是因着福音本身而反目成仇,彼此攻击。——这些观点与福音的关系或近或远,近点的如是否唯独唱诗篇,是否认同文化使命;远点的如是否不能喝酒、吃血,或对美国基督徒来说,是如何看待川普;对中国基督徒来说,是如何看待刘晓波,等等。

 特别是在改革宗教会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就是形成了一种咄咄逼人、善于批判他人、定罪其他肢体和教会的改革宗愤青作风。我深深地渴望,在你们中间,除掉这酵,使我们这间堂会,能平衡、柔和又坚决地,去传扬我们所相信的恩典教义;又在共同的认信之下,去给我们所爱的人以良心自由,又给我们所不同意的观点以适恰当的空间。

 愿主继续帮助我,也继续帮助你们。

愿和主所爱的人一起生病的仆人 王怡

主后 2017 年 7 月 15 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