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是最短的一卷福音书。它的风格像那种颗粒粗、感光度高的纪录片,叙事紧凑,紧锣密鼓。读马可记载的耶稣,有一种风尘仆仆的迫切感。文字也不加修饰,就像对一位大君王的白描,又像在读一份向凯撒提交的秘密报告。在简洁与伟大之间,常常令人震惊。
尤其是马可特别喜欢用“立刻”、“即时”等字眼,来转换场景,推进叙事。一位牧师说,马可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行动力”。不像马太福音,里面有五大段的讲论。在马可笔下,耶稣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医治。一直在怜悯不值得怜悯的人,也一直在被无怜悯的人追赶。如果你连续读上几章,救赎历史的进展,必然使你措手不及,喘不过气来。
福音书都是基于使徒的见证而写的。二世纪初的主教帕皮亚说,马可曾是彼得的秘书和翻译,记下彼得的一切事。现代的电脑统计数据也告诉我们,虽然《马可福音》是最短的,但却是提及彼得最多的一卷福音书。
在这卷福音书中,耶稣是一位行动者,也是一位闯入者。神的儿子,闯入这个世界。接着,马可的全部记载,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基督,就是那块在人类历史和每个读者的灵魂中,激起千层浪的磐石。马可福音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压迫感,要在我们的生命中激起千层浪。每个读过它的人,要么被这块石头拯救,要么被这块石头绊倒。你几乎不可能思想第三种可能。因为马可的修辞,具有一种将任何第三种可能都排除在外的说服力。
作为行动者的耶稣,在这卷书中,也在不断呼召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耶稣在马可的笔下,显得迅速而坚定。他没有反复教导,而是反复医治。他没有展开一些深刻的思辨过程,而是展开他与罪人无异的身体历程。也就是说,当我们读马可福音时,马可不允许我们把思想上的犹豫作为拒绝做出决定的藉口。我似乎能感受到,马可在每一段故事的尾声,都停下来问我,好吧,你现在信还是不信?
5-7 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延续中有变化,一条是变局中有延续。延续的是医治的故事。第 2 章医治瘫痪者,第 3 章医治枯手者。接着,第 5 章一口气医治了三个人,鬼附者、血漏者,接着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这样的快节奏,几乎使人难以停下来,仔细思想每个案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处?
这还不算。第 6 章,耶稣行了更大的神迹,凭空喂饱五千男人。接着马不停蹄地在革尼撒勒这个地方,几乎有求必应,医治了城里、乡下的一大群病人。到了第 7 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马可对于一一记载耶稣的医治档案,仍然抱着执着的心和不厌其烦的浓厚兴趣。因为这里的医治,达到了另一层面上的高峰。就是耶稣越过了犹太人的地界,在应许地之外的推罗、西顿,医治了一些外邦人。包括被鬼附的希腊女子和耳聋舌结的西顿人。
这时,读者的惊讶,会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幽怨地问,那我呢,耶稣会不会医治我呢,为什么耶稣医治别人却不医治我呢?一个是惊奇地问,耶稣是谁,他到底是谁?这是怎样的一位啊!
如果我们问对了问题,马可笔下堆积如山的医治案例,就会不断向我们显明,耶稣的医治能力是没有限度的,表明了他对罪人的拯救程度也没有限度。耶稣的医治范围也没有限度,表明了救恩的范围也没有限度。无论是死、是生,是耳聋还是目盲,是以色列人还是希腊人,都不能叫耶稣的爱与我们隔绝。
另一条线索,是在这些紧张的故事中,穿插着犹太社会对耶稣的敌意和反抗。在第 3 章,耶稣的亲属和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已经开始排斥他。到了第 6 章,这种排斥从他的亲属,扩展到了他家乡的一切人。而从耶路撒冷下来找麻烦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也更多了。不但如此,马可还叙述了施洗约翰的死,表明对耶稣的敌意,已经酿成杀机。
一个更令人震惊和忧伤的关系,是马可想告诉我们:耶稣的医治越多,所激起的敌意就越深。耶稣一边爱世人,世人却一边恨他。他的爱在哪里显多,犹太人的恨就在哪里显多。而耶稣却爱那些被鬼魔和疾病缠身的人,爱到一个地步,他根本顾不上别人对他日渐加深的仇恨。
换言之,耶稣一边爱,一边受伤。他爱着爱着,就要走向各各他了。而这竟然就是“神的儿子”(1:1)、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是他来到我们中间,马不停蹄的目的。
是的,耶稣那疾风骤雨的行动,果然激起了人们对他的决定性的行动。因为无人能够对此无动于衷。不立刻相信他的人,就立刻着手赶走他、除掉他的计划。若不是圣灵的感动,是耶稣的忍耐,是天父惊人的爱,我们谁能做出相信的决定呢?我们凭着自己所作的,恐怕都是排斥和谋杀的决定。
唯有耶稣,能够一边爱,一边受伤。我若真信他是我的救主,求主也给我几分一边爱、一边受伤的勇气和力量。去爱,去道歉,去生活,去派出所。
复活的主啊,求常将你肋旁的伤口指给我看,好叫我不再去舔自己的伤口。求你给我风尘仆仆的一生,除了拐杖什么都不带,直到看见约翰的头被放在盘子里。
这样你就使我的耳朵开通,吩咐我离弃我的罪恶。又打开我缠绕的舌头,赐给我当说的每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