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的福音(罗16:25-27)

王怡
证道经文
罗马书 16:25-27
显示

弟兄姐妹们,主日平安。今天我们罗马书的讲道就要结束了十六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保罗的颂赞。

让我们一起祷告

上帝孩子们谢谢祢聚集我们。我们感谢你的拯救,感谢你那传给万国的福音今天到了我们,临到我们卑微的生命中愿今天所有奉你名聚集的人,特别是在这片中国土地上,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青藏高原到长江入海口的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执政掌权的还是社会中受压迫的,城市的居民还是乡村的居民,受过教育的或未受过教育的,不分男女,都能在你里面合而为一,都能在里面被带入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的国度。求教导我们将颂赞和荣耀,通过主耶稣基督归给——独一全智的神。主啊,求与我们同在,保守我们所传的信息都来自,并坚固我们各人的心,并且激励和挑战我们。感谢主!我们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门!

罗马书第十六章展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素描

罗马书第十六章,我不知道你读起来会不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保罗结束了在哥林多的旅程,就在那里不断的问安。我常常以前看比如说像奥斯卡的颁奖晚会,以及西方的一些颁奖的仪式。那些获奖人上去呢,跟我们国家一些类似的场合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样的不同呢?就是他们通常都会摸一张小纸条出来。然后上面写了很多名字,嗯,我要感谢约翰,我要感谢谁……啪啦啪啦啪啦念一大串的名字。这是他们的传统,我们中国人通常不那样子,我们通常最多说一下感谢党和人民,所以十三亿人都包括在里面了。

以前我看那个外国人写的书,译著类的,他们的前言里面也是这样子,前言里面到最后会写很长的一段,感谢很多很多的人,反正都你不认识的人。所以最早我看到就说,写那么大一串,我想这书是我花钱买的,那里面其他人我都不认识啊,那些人都是你作者认识的人,而我们中国人作家写书写序言通常都不会那样子,甚至题献给自己的家人都很难,更不要说是写一长串二三十个人的名字不断的在那里感谢。我们很少有这种传统。

所以你看,保罗写罗马书的方式也是如此。尽管他从未去到罗马,但在他的信中,特别是第十六章,你若细数便会发现他向罗马教会的二十四位成员问安,并且逐一提到他们的名字。更为特别的是,对于每一个人,他都有特别的提及。保罗在哥林多教会写下这封信,他还哥林多教会的八位弟兄姊妹向罗马的信徒问安。这基本上就是罗马书第十六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如果你熟悉西方的写作传统,你能看到这种传统的延续——在书信的结尾部分有长长的问安。

因此,实际上罗马书的第十六章在整本新约中是非常生动和活泼的一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见证初代教会中非常活泼的团契生活。除了使徒行传之外,罗马书第十六章为我们展现了一非常生动的素描,因为其中提到的大多数人在新约的其他部分很少或根本未再被提及。他们的名字仅在此章出现一次,但他们共同勾勒出了初代教会基督徒团契生活的一个生动画面

上帝的确存在,而我的良心却大大地坏了

春节期间,我上周偶尔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一部电视剧《中国往事》。在短短五分钟的观看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其中一位天主教传教士神父在分发食物,而不是在做弥撒。剧中的女主角上前领取食物。

她问神父,你真的见过上帝吗?上帝在哪里?神父回答说,上帝在天上,也在我们心里。女主角又问,你见过祂吗?神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你见过你的良心吗?女士回答说,没有见过。神父接着问:那你有良心吗?女士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良心,便说:我知道我的心,我知道我有良心。神父随即说,那你已经替我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在我未认识主之前,我虽然未曾见过自己的良心,但我觉得自己是大大有良心的。对于初来乍到的慕道友也是这样,以前你未见过上帝,便认为没有上帝;你未见过自己的良心,但你认为自己有良心。然而,我在信主过程中逐渐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不是没有上帝而我有良心,而是有上帝而我没有良心。怎么能确定自己有良心呢?你怎么知道你的良心没有被狗吃掉呢?如果你真的有良心,例如,如果我今天做某件事后内心毫无不安,那说不定是因为我的良心已经被狗吃了呢。这会让你思考,也许我的良心真的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所以我才没有不安的感觉。如果我真有良心,我不应该有这样的反应。

在我信主的过程中,有了这样的一个转变:最初我认为世上没有上帝,我只依靠自己的良心;然而后来我认识到,上帝的确存在,而我的良心却大大地坏了,甚至可以说被狗吃了。当这一点变得清晰时,我发现自己以前是用自己的良心来取代上帝的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觉得自己非常有良心,追求某种理想,并在自己的良心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但他们看不到上帝,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良心替代了上帝,开始自我封神。保罗所说的那个永古隐藏未言的奥秘,现在藉着耶稣基督显明了出来,这一切都在十字架上明明可见的。所以,当你专注于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时,你会发现,神确实存在,而我的良心不在,不再是我用我的良心来取代上帝,而是我开始用十字架上的那位救主来替代我的那颗破碎、缺失、甚至污秽的良心。这是我们信主的过程。

保罗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

阅读保罗这封书信,尤其是他在最后向二十几个人问安的部分时,我得到了一个启示。这让我反思今天这个社会,它的主流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尤其是个人主义的盛行。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个人主义者,现代文化也极力强调个体。但当我读到罗马书第十六章时,我意识到了一个荒诞的事实:到底我是个人主义者,还是保罗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

例如说问安。我还记得小时候,在逢年过节的日子里,家里就会迎来一大堆亲朋好友。每次我回家,父母就会让我去打招呼,来,叫人!二舅舅、三舅舅、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一大串名字要叫过去。因为这些人一年可能就见一两次,我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于是第二次我就学聪明了,一回到家,还没等我爸爸开口就主动打招呼:“大家好!”然后我就可以进屋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样,“你们”这个词就被我用“大家”这个词代替了,就像我们简单地说一句“感谢党和人民”然后就对付过去了。

所以你看,到底我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呢,还是保罗是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呢?或者你会想,什么是真正的个人主义。真正的个人主义其实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关切。在罗马书第十六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罗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羞愧。如今,比如说在春节期间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写信(以前是写信,现在很少了),我从未像保罗那样写过信。在给父母的信中,我从未在信的最后加上几行字来向二舅舅、三舅舅问好……我从未将每一个人的名字逐一列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做过,如果有的话请举手,我愿意向你学习。所以说,我们很少有这种习惯。

但是,保罗,你知道他从来没有去过罗马。如果我们离开秋雨之福教会,到其他地方,然后写一封信,想念教会的弟兄姊妹,我们还会提到十几二十个人的名字来问安。而保罗从来没有去过罗马,只是听过他们的名字,听过他们的故事,但他却记得很清楚。这件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是一个挑战,真正的一个挑战。

这个世界的文化是强调个体,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个体,差不多就等于强调你自己啊。实际上,你会发现,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越是会忽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你越是以自己为中心,其他的人就越是叫做“人民”或者“大家”,一个词就将他们涵盖了你越是很难委身于具体的生命关系中,你就越是难以把你的时间与生命放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上,因为在你眼里,他们都是一个整体,他们都是集体。所以,最自我中心的人其实是最集体主义的,因为除你之外都是集体。你眼中的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你,一种是除你之外的人民。在你那里分得很简单,就是分成两种人。

保罗在神学思想和对个体生命关注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然而,保罗展示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他不仅看见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提及每一个人,还逐一他们问好。过去有些牧者访问我们教会后,我们可能会在信中笼统地提到“教会的弟兄姊妹向你问安”,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而不会具体到个人。我不会很特别的说“陈中东弟兄向你问安,李强弟兄向你问安,周天很想念你啊……”不会这样子讲,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关系没有达到那种深刻的关注,没有为什到那种程度,没有足够的投入和爱。这使我们想到某人的一句名言:“爱人民很容易,爱一个具体的人很难,尤其是爱家里的人最难。”

所以,你看,当我提到使用“集体”这个词就涵盖了大家,那是因为我感到很累,觉得自己无法关心那么多人。你可能已经在教会待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有很多人你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或许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你不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比如他们是否有工作,是否已婚,他们在哪里工作,工作是否艰苦,他们面临哪些难题——这些你都不知道。可能你和他们在同一个查经班里已经查经了很长时间,你们一起讨论“保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讨论了半年后,你可能连他们是不是已婚或者有几个孩子都不知道。老实说,这样的查经对你的生命真的没多大帮助,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真正带进与其他弟兄姊妹的生关系中去。

所以在这里,保罗的例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什么?因为罗马书十一章好像一篇神学论文,我们通常认为,那些只关心观念的人,或者那些只关心神学的基督徒,他们通常看起来都不太有趣,不太会关注那些柴米油盐的事情。有一古希腊的笑话说,哲学家抬头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大问题,结果不小心扑通一下掉进了粪坑,因为他没有低头看见脚下的路。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我自己来说尤其如此。在我还没有信主之前,我是一个典型的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那种臭清高让我总是只对抽象的概念感兴趣,只对思想观念感兴趣,而对具体的人际关系不太感兴趣,或者说不懂得该如何去感兴趣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教会里慢慢服事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确实是对我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我读到保罗在罗马书十六章写下的话时,我看到了他如何在他的神学思想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今天我们可能在神学方面更多的学习,比其他的一些地方的弟兄姊妹强,或者说我们城市教会可能比乡村教会在神学装备上相对来讲要强一些;或者说,当我们说自己持守改革宗神学立场的时候,我们对神学上的一种表达比较完整且清晰。虽然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持守,但是我们又很容易忽略使人的生命很活泼的那个层面,于是往往就会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硬邦邦的基督徒,尤其是一个硬邦邦的改革宗信徒一个硬邦邦地讲神学的信徒,一群由知识分子构成基础的硬邦邦的基督徒。

可是在这里看保罗,读到罗马书十六章之前,你或许会说保罗正在讲大道理。但是读到十六章的时候,你忽然发现保罗是一个多么亲切的人,他不但对自己教会的弟兄姊妹,而且对其他教会,甚至对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教会的弟兄姊妹那么熟悉,而且以那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他对每一个人都给予深切的关注,说得出每一个人的状况,说出他值得赞美的地方以及他特别的些事情。这让我自己感觉到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罗马书十六章好像是一卷比较难的书信,因为很完整地来讲述耶稣基督神的启示,那一个因信称义伟大的救恩的真道。但是,当读到保罗在这里问安的时候,我们忽然才发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原来这封书信也是写给暗伯利、耳巴奴这些根本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所谓无知者或者市井小民,他们之中很多人甚至是奴隶。原来,这封信也是写给他们的,而且在这封信里面,保罗还特别向他们问安。

这一事实会让我们重新来认识罗马书,会让我们重新来认识真理神学。我们不反对神学,我们渴慕真道,但是我们也追求活泼的生命和跟弟兄姊妹生命相交,以及在这两者之间的那一种平衡和完整,就体现出我们说的整全的信仰。整全的信仰就是:我既有纯正的神学和纯正的信仰立场,也有属神的性情,更加能有圣洁的生活,有活泼、真实的生命的关系。这才是我们基督徒那种平衡和整全的信仰。

初代教会真实的团契画面:奴隶与贵族敬拜同一位主

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了初代教会真实的团契生活画面。通过这些经文中的人名,我们可以领会到《加拉太书》第三章二十八节所述的精神:“在基督耶稣里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由人、奴隶,男性或女性;因为你们都在基督耶稣里成为一体。”在这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提摩太,保罗的年轻同工,与他一样是犹太人,是一名全职传道人;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叫该犹,叫以拉都。该犹是罗马的贵族,也是哥林多城中的富豪。保罗提到,在该犹的家中,他不仅接待了保罗,还接待了整个教会。我们相信,他的家可能是许多基督徒聚会的场所,甚至可能举行大型的家庭聚会,他是当地一位极具声望的罗马贵族;以拉都则是管理城市库银的,也就是哥林多市的财政局长,同样是一位富有且有声望的人物。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上个世纪初对哥林多古城的考古时发现,一些政府建筑的基石上刻有以拉都的名字,有考古学家认为,这表明这些建筑是由他资助建造的。

这两个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福音已经进入城市,而且达到了罗马的上流社会,甚至渗透到执政者中。保罗还提到了两个奴隶,德丢和括土。这些名字让我们想到了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制度,奴隶和家奴在大家族中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如大掌柜、二掌柜等,类似《红楼梦》中的层级。德丢意味着第三等奴仆,而括土则是第四等奴仆。有位牧师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事实,许多基督徒会在圣经中寻找孩子的名字,但一百多年前美国的黑人基督徒不会给他们的孩子起名为德丢或括土,因为这些名字代表了奴隶的身份,他们自己已是受歧视的奴隶后代。因此,许多人选择了“以拉都”这个名字,因为它象征着尊贵和城市居民的身份,既有钱又有权,所以他们给孩子起名时体现了一种梦想,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的“我有一个梦想”。他们将这个梦想寄托于孩子的名字之中。

去年,我带我的孩子小书亚上街时,看到一个摊位在售卖处理货洋娃娃,其中有各种款式很漂亮、很干净的男孩和女孩。在这些洋娃娃中,我注意到了一个造型夸张且相对丑陋的黑孩子洋娃娃。我并不是说黑孩子丑,而是这个洋娃娃的制作确实过于夸张。我特意选择了这个黑孩子洋娃娃,因为我想让小书亚理解,这也代表了他的一位兄弟,让他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不同肤色的人,包括黑人。买回家后,我们给洋娃娃起了名字“撒母耳”,即Samuel。后来,当奥巴马成为总统后,我还曾和小书亚商量过是否应该将洋娃娃的名字改为“奥巴马”。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奥巴马,一个黑人奴隶的后代,成为了白人的统帅。从现在回溯到过去,你会看到,马丁·路德·金在被暗杀时,距今不过四十年。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下,白人的孩子和黑人的孩子一起唱歌,一起敬拜,一起感谢上帝,一起生活在那片流淌着蜜与奶的土地上;从这样的梦想中,你还可以更远地回溯到林肯的时代,再到十八世纪英国和美国废除奴隶制的年代……

继续往前回溯,你可以看到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描绘的初代教会的团契生活。其实真正的废奴从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保罗在这部书信中特别提到了非比,一位女执事,他极力推荐非比。非比很可能是将罗马书带到罗马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位女性能够长途跋涉至罗马,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一般女性很难有如此的地位。因此,许多解经家和考古学家认为非比可能是一位地位很尊贵的女性,她的情况可能类似于圣经中腓立比教会的吕底亚,一位经营高档紫色布料生意的女商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百基拉和亚居拉,这对夫妇在新约中多次被提及。他们原是罗马人,后因在罗马教会中受迫害而被迫离开,后来与保罗一起制作帐篷,成为了与保罗共同服侍主的工人。他们被描述为一对极具神恩赐、十分敬虔的夫妻。此外,还有尼利亚、玛利亚以及许多其他的人,如暗伯利、耳巴奴、士大古、亚比利、希罗天,这些通常是当时黑人奴隶的常见名字。罗马教会中有许多奴隶,包括被释放的和仍然处于奴役状态的人。

亚力多布的提及使许多解经家感到震惊,因为他是希律王的孙子。拿其数则是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罗马富有公民,他可能原本是罗马皇帝的奴隶,因帝的喜爱而被释放,后来在罗马担任高官。保罗也向亚力多布和拿其数的家人问安。此外,还有彼息氏,一个波斯名字,她是一位来自波斯的女性。保罗还向鲁孚及其母亲问安据解经家说,鲁孚和他的母亲在新约中有一段最感人的故事——在耶稣背十字架的路上,古利奈人西门替耶稣背十字架至各各他,而鲁孚是他的儿子。

你在这里看到一幅画面,那是初代教会在第一世纪的景象。你可以想象,在第一世纪的罗马城里某个阁楼上,外面是逼迫基督徒的风声,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古希腊哲人们都认为自由人与奴隶不可能成为朋友。在希腊思想界,最伟大的人物都是这么讲的,认为奴隶与自由人之间不可能建立友谊。而保罗却称他们是我所亲爱的。在罗马书第十六章中,你会在所有的文献中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内容,他居然称奴隶为他所亲爱的同工。

在罗马城里,你可以想象在那样的一个阁楼里,他们在那里秘密聚会。那里面有皇室血统的人,有地位尊贵的富人。罗马书第十六章里提到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土富撒氏有罗马皇族的血统;后来在公元九十多年的时候,基督徒受大逼迫,罗马出现了第一个基督徒的墓园,墓园里埋葬着一对夫妇,这对夫妇中的妻子就是当时罗马皇帝的亲属,而这位尼利亚,很多解经家说,可能是他们家的管家。

在那个地方聚集的有尊贵的女性,她们可能是一些名门望族的姊妹,有皇族血统的人,有位居高官者,有拥有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奴隶,有被释放的奴隶,有来自波斯、西亚其他地方,以及北非各地的人。他们在那里,可能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五六十个人聚在一起,一起掰饼,一起敬拜同一位父。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六章中所讲:“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以弗所书6:9 和合本)

在罗马书第十六章的内容中,你看见了信仰来的一个万国福音的图画,那是在耶稣基督里成为一体的图画。在初代教会第一世纪的这幅素描里,你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图景,它非常非常特别。在其他任何文化中,在任何伟大的哲人思想家那里,他们的生命中都没有这样的图画。

所以今天,这对我们的教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教会越来越多地由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时,比如说有相同的兴趣、相同的教育水平、相同的某种经历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教会。比如企业家们在一个地方聚会,城市的中产阶级们在一个地方聚会,民工们在一个地方聚会。当这样的时候,你会看见,我们对于耶稣基督那恩惠的福音已经丧失了真实的盼望。

看,万国的福音怎样临到我们

在耶稣基督里,真正的教会就应该是这样:社会上有什么人,上帝创造了什么人,在教会里就应该有什么人。而且你看见,为什么两千年之后,奴隶的孩子可以成为以前奴隶主后代们的统帅,为什么可以有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保罗并没有叫基督徒起来反对奴隶制度,也没有叫他们一起来革命。但是在初代教会那个罗马城的阁楼里发生的那一幕,他们一起敬拜神的那一幕,已经显明耶稣基督的救恩在人的心里、在灵魂里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祂一个一个地废除奴隶。我们这些因着不认识神而实际上做奴仆的人,在心里被废除了做奴仆的灵魂。

人类的废奴运动,实际上是从灵魂的得救开始的,是从每一个灵魂内部所发生的属灵地震与转开始的。因此,尽管基督徒在当时受逼迫,奴隶成为基督徒后仍然是奴隶,但他们在两千年前已经看见了盼望。无论需要多少年,五百年还是五千年,那一幕一定会发生的。那一幕,就像马丁·路德·金所讲的,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下,白人的孩子与黑人的孩子,穷人与富人,执政掌权者与受逼迫者的孩子们,一起敬拜神的场景,一定会发生。

今天我们感谢神,这样的福音也临到了中国。在过去的两百年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也看见了这一幕,而且我们将不断地看见这一幕。我们将不断地看见这个图画在扩展,而它确实在扩展。在今天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冲突,各种断裂,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怨恨,然而真正的和谐,是在耶稣基督里的这幅真正的图画中体现的。我们有同一位主在天上,有同一个圣灵在我们心中做工,我们一起跪在同一位上帝的面前,谦卑地祷告、寻求并敬拜祂,把荣耀归给祂。我们被祂所得着,被称为神自己的儿女,因此我们突破了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捆绑,真正看见万国的福音怎样临到我们。

保罗在罗马书十六章最后的颂赞对应着罗马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五节,请所有弟兄来读罗马书一章第一到第五节:“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罗马书1:1-5 和合本)”

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五开头讲的是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你看,因着我们后面所讲的那一个万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如今藉着先知开始显明出来,他在重复讲到上帝永恒的真理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显现出来。这与我们刚才读到的罗马书十六章26节是一样的,都是讲到万国的福音。我们从祂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要在万国之中叫人为祂的名信服真道。

在当年罗马城的那个聚会,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因为当时罗马是世界的中心。保罗写这封信,从头到尾所展现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心怀天下”。他所要讲的就是那一个万国的福音,在万国之中传扬这恩惠的福音,叫人为祂的名信服真道。如今,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回望当时,不同社会群体、不同阶级的人聚集在一起时,我们看到这个过程从那时已经开始了。因此,最后你真正看到的是初代教会那活泼真实的基督徒的团契生活。在那里,我们真实的盼望、我们的梦想、我们所信之道,都在那里面真实显明出来,真实地活出来。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个人主义?什么是真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个体的意义其实就在保罗具体的问候中显明出来。当保罗一个一个地向这些名字问安时,他展示了对个体生命和其价值意义的重视,展示了那种彼此的相爱。你想,德丢(哥林多城的三等奴隶)……尤其是括土,他是哥林多城里的奴隶,而且还是第四等奴隶,他要托保罗向隔着大洋之外的罗马弟兄姊妹问安,他问安的对象是那些他们从未见过的、有罗马公民权的弟兄姊妹,他们以此表达他们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这怎么可能!他们本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各个角落,各自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各自的状况有天壤之别,如何才能从内心深处向截然不同的人问安?所以,刚才我说自己为什么不能够为所有的人按一个一个的名字去问安,那是因为我的爱不能够与括土的爱与关切相比。

千里之外的第四等奴仆愿意向罗马城里那些他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弟兄姊妹问安,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他愿意向他们表达他的爱和关切。而且是在那个时代传递一封信,坐船都要几周甚至一个月,不像现在发个email就可以了,那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传递过程。那位在教会里当执事的女子非比拿着这封写好的信,登上一艘船,她带着保罗的这封书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八个人对远方几十个人的问安,向着罗马进发。从这样一封信的航海征程中可以看见,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信仰可以这样在我们生命当中活出来。

个体的意义恰恰只有在团契和国度里才能够真正彰显出来。就像我们常常说,我们到一个教会,比如你今天到秋雨之福教会,其实你去任何一个教会,我们都会看见教会有问题,教会有它的缺陷,教会一定有缺点,某个方面做得不好,都不完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更不完美。但是,你看到不完美,其实就是看到了你的价值。为什么呢?如果这个世界是完美的,你都不需要被生出来,世界都完美了,那你生出来干什么呢?难道这个世界就是弄得巴巴适适的然后叫你来享受吗?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你都已经很完美了,那要你干什么呢?所以,如果你到一个教会,发现这个教会很完美,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那么接下来你会得出一个结论——我是多余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耶稣基督里做肢体嘛,什么叫做肢体呢?肢体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没有来秋雨之福教会之前,这间教会一定是残缺的。如果发现它缺胳膊,你会说,主啊,是不是要我来做胳膊啊?如果发现它少腿,你会说,主啊,是不是让我来就是来做腿的?如果你说,主啊,这里什么都有,那我将被安在哪里呢?如果在脸上长个瘤子,那就多余的。所以,你看见这间教会有缺陷,那就是在显明你的价值如果看见这间教会没有缺陷,那它就跟你没关系,你就是多余的,你就是这个身上不知道应该长在哪里的一块肉。但是主说,你是来做肢体的,换言之,我们都是残缺的,我们需要你,换言之,你在神的眼里是宝贵的。你是那么的宝贵,因为没有你教会一定有缺陷因为没有你,这个世界一定有缺陷。你来就是站在神要把你放在的那个合适的位置上,然后给这个世界,给这间教会,给你的弟兄姊妹,给你的亲人带来那一份祝福,所以你是那么的宝贵。

这就是保罗为什么会一个一个去向他们问安,问安的对象包括那些当奴隶的弟兄姊妹们。保罗一个一个地去向他们问安,因为他们太宝贵了。在神的眼里,每一个弟兄姊妹都那么的宝贵。而这种宝贵,恰恰是在团契和国度当中才被彰显出来,在互为肢体的关系里面才被彰显出来,才不显得我是多余的。我们就看见罗马书十六章里那最后的图画,在一世纪之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这样的一个爱的团契,在耶稣基督里互为肢体的生命关系,这一个从心中所开始的废奴运动,就开始在世界各个地方扩展开来。

到了第二世纪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主教是奴隶。奴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但在教会里有很多奴隶。奴隶甚至开始做到主教,很大的主教。到了第六世纪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被释放的奴隶,后来成为早期教会的一位教宗,他是一位黑人奴隶。初代教会到二世纪、三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有奴隶,很多教会收了奉献之后就去到那些有很多奴隶的地方一个一个地赎买,他们不是拿着钱去搞革命,而是花钱去把奴隶们从主人那里赎买回来。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在欧洲世界,到五世纪末六世纪初的时候,整个欧洲在基督化之后,奴隶制已经消亡了。到了六世纪,欧洲已经没有奴隶了。而我们中国的奴隶制延续到了清代末年,甚至民国之前也还有。虽然当时中国社会中奴隶劳动已不再是主要的劳动方式,但奴隶,尤其是家奴,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奴隶制在中国是持续存在的,一直到1911年之前。然而在欧洲,当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开始的时候,奴隶买卖重新兴起。十七、十八世纪时,欧洲在其基督教文明基础上重新堕落,很多欧洲人不承认那些被贩卖之人与他们一样也是人,奴隶制就这样死灰复燃。然后,一百多年之后,又开始了废奴的过程。比如,英国的废奴主义先驱威廉·威尔伯福斯,不仅是他,英国的很多教会、美国的很多教会,包括贵格派的教会和其他宗派的教会,在英美两国开始了废奴运动。

你会看到,福音在全地的扩展带来了一种生命关系的真实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通过革命的方法,不是通过关注制度,而是通过关注人心的扭转。我们看到,确实是这样,一种生命真正扩展到全世界。

我们一起来祷告:

天父上帝,孩子们赞美你,你的名是配得称颂的。主啊,我们真的是唯愿的名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被高举,我们真的是看到在这两千年里,的福音传遍万国。主啊,那敬拜赞美你的声音、那敬拜赞美你的圣殿是建立在每一个地方,对这个不信的世界而言,简直像一个真正的童话。主啊,无论是在那雪山之巅,还是在那大海的彼岸,甚至在地的下面,都有敬拜赞美的声音,在任何一个地方宣称自己的荣耀,宣称自己的主权,没有一个地方不是的。

主啊,我们真的感谢赞美,主啊,我们更加感谢这传给万国的福音,如今已经临到中国,临到我们这一代。主啊,我们真的是唯愿在自己的生命当中为筑一座坛。我们也真的是愿用最美的建筑来表达我们的敬拜,用最美的艺术来表达我们对的敬拜。主啊,真的是将我们在这个世上一切最美的献在你的面前。

主啊,求祢因此来祝福我们,也来挑战我们。祢让我们看见这样长阔高深的爱、这样精深伟大的神学,能够带来这样活泼真实的生命,是如此真实地改变这个世界。我们知道,主,在祢再来之前,这个世界永不会被真正改变,永不会有地上的乌托邦。但是主啊,在一天没有到来,一天没有把我们从这个地上带走之前,我们也要像马丁·路德所讲的那样,即使是在世界末日,也要出去亲手种下一棵小树苗,我们也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光做盐,传扬自己的福音,把最美好的献在的面前。

主啊,我们也更加求祢来引领我们每一个人,把最好的自己献在祢的祭坛上,求祢复兴的火来复兴我们,焚烧我们,挑战我们,叫我们传福音给近处的人,也给远处的人,叫我们真的是唯独借着主耶稣基督,将所有的荣耀和颂赞归给祢,归给独一全智的神。我们如此祈求祷告,是奉主耶稣的名。阿们!

打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