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工,早上好!
当谈到教育,这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题目。我和你们 一样,都是中国教育十几年的受害者。我又和你们大多数人不同,我做过十几年大学教师,所以我又是中国教育的帮凶之一。 在我的课堂上,我跟学生们讲,你们从小学到中学所学习的, 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垃圾和谎言。我这门课的唯一目的,就是 帮助你们打扫大便和垃圾。虽然这样,我仍怀着强烈的负罪感, 就是我身在那个体制当中,自命清高,又无力自拔。这个罪恶 感一直折磨着我,直到福音释放了我,主在十字架上对我说, 你虽然毒害过那么多灵魂,但我愿意赦免你。黑暗中所接受的教育。我要给大家放一个短片,最近几十年一 个有名的摇滚乐队,叫平克·弗洛伊德。有张著名的专辑,叫 《迷墙》(The Wall),在 1980 年同步发行了音乐片,我在 大概十二年前看到这个片子。它反思和抗议二战以来的西方社 会,谈到国家、政治、家庭,最后也谈到教育。1989 年,当柏 林墙倒塌后,平克·弗洛伊德举行了一场摇滚史上最盛大的演 唱会,来庆贺那面墙的垮塌。音乐片中有一段,谈到教育如何 成为屠宰和隔绝的一部分。当年,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非常绝望,极受震动,一个人在屋里嚎啕大哭。
所以,我要给大家放其中的这一段(放映)。是不是勾起大家一些伤心的回忆?事实上,它并不是在描述一个国家化的 无神论教育,它讽刺的是英国最好的伊顿公学。同时,它也反 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对传统、宗教、教育和一切权威 的反叛精神。
所以,好像大家都没有什么出路。我们固然是无神论的教 育,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是要把我们培养成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的教育。这是一种扼杀人性和良心自由的教育,也是 一种没有自由和尊严的、非人化的教育。然而,在西方传统的教育,是有信仰的,甚至也相当的强调权威和秩序。如童子军 的教育口号,“爱上帝、爱家庭、爱国家”。但在六十年代的西方,他们又开始反叛了,要砸烂这样的教育,要寻求一种没 有上帝、没有权威的自由。
几个月前,我们为了孩子去教会参加主日礼拜,在网上特别给他买了一套服装,结果,买的就是仿英国伊顿公学的校服。里面还有一份伊顿公学的资料,上面写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就是:一切让学生做主“
这就是平克·弗洛伊德们开始反叛之后,西方教育制度的重大转折。一切都让学生民主投票来决定,老师要绝对地尊重 学生,和他们在道德权威上平等,或者说,教育成为一种被剥 夺了道德权威的教育。你会看见,西方又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 十年之前,伊顿公学是培养贵族和上层人士的英国私学,现在, 在青岛、广州等地,都出现了所谓的伊顿公学。因为中国的上 流人士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教育。在公立教育之 外,中国社会就像一群囚徒,都在拼命地尝试教育的越狱。但 现代教育的突围,却日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放弃绝对价 值和道德权威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感到自尊, 感到自身的重要,感到他们自己可以决定所有的事情。
所以,伊顿公学在最近十年,除了培养传统的英国上层社 会的后裔外,很多阿拉伯有钱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因此他们 在学校里,除了校牧外,也设立了“阿訇”;除了教堂外,也 设立了穆斯林的礼拜堂。在美国,情况可能更糟糕,就是公立学校里,你几乎已很难表达自己的信仰,更不用说教导信仰。 因为大多数人开始认为,在公立学校里祷告是违宪的,在公立 学校讲圣经是违宪的,甚至你问别人‘你相信上帝吗?’,这 不但没有礼貌,甚至也是违宪的了,因为你‘侵害’了那些不 相信上帝的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这种宗教上的相对主义,甚至 已扩展到一般的道德教育上。在美国很多地方,甚至在私立学 校中,你都不能告诉学生,作弊是不道德的;更不能告诉学生, 婚前性行为是淫乱的。你只能说,作弊和婚前怀孕是一个错误 的或糟糕的选择,因为会付出代价。所以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学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因此,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家长,或教会的每一位同工,来 思想基督教教育的时候,不要用一种消极的心态,就是厌恶公 立教育,就是简单地避免我的孩子带红领巾,不想让他上政治 课,或者只是拒绝教育中的某一些部分。我们只是很消极地, 希望避免一些东西。但很少从积极的角度,就是从一个基督徒 的整全的世界观的角度,尤其是从一个基督徒社群的角度,从 神的国在这个地上的扩展的角度,甚至是从起初亚当夏娃所领 受的生养众多、遍满这地的那个文化使命的角度,去认识基督教教育。
《玛拉基书》2章15节说:“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 他不是单造一人吗?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愿人得虔诚的 后裔。”若不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就难以像亚伯拉罕献以撒那 样,把自己的未来交出来。我们很容易就下一个决心,把我爸 我妈交出去了。但我们很难下一个决心,把我们的孩子交出去。 因为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我爸我妈,而是我的孩子。我们很容 易把过去交出来,我信主了,要和我的过去一刀两断。我们却 很难把我们的未来交出来。忘记背后容易,连不信主的人都想 忘记背后。但盼望来世、努力面前就难了。如果你活着不是为 了永生,你的教育观也绝不肯为了永生。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节经文。这同样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一位主教在牛津大学的讲座,他讲的题目就是基督教教育。开篇,他引用了这节经文。我们一起来读: 《希伯来书》13章8节:“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你爸你妈、你和你的孩子,都活在这位“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救主面前。耶稣基督的主权是遍及所有领域,耶稣基督的主权也遍及所有日子。这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根本前提。
日内瓦大学是美国改革宗长老会(PCA)所创办的一所大学。在他们的《教育原则宣言》里,这样定义基督教教育:
“我们的教育观乃是建立在历代基督教的圣经的信仰上,我们校徽中敞开的圣经正表达这一点。北美改革宗长老会持守十七世纪中发表的《威敏斯特信仰告白》,一百多年来开办日内瓦大学,以籍此提供基督教教育。这种教育诠释主耶稣基督在宇宙中每一范畴的主权及其涵义。”
所以,如果你是佛教徒的话,你就不能把孩子送到佛学院去,因为他出来肯定是当和尚。因为佛学院不培养律师,不培养医生。因为佛教并不相信释迦摩尼“在宇宙中每一范畴的主权及其涵义”。释迦摩尼只培养和他一起当和尚的人。但我们为什么谈基督教教育?因为我们相信:耶稣基督在宇宙中每一范畴的主权及其涵义。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教育不等于去掉一门政治课,增加一门圣经课。基督教教育包括了基督教的哲学教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因为我们相信主耶稣在天上和人间,以及过去、现在和将来每一范畴的主权及其涵义。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说,“因为在你有生命之泉;在你的光中我们必见光”(诗36:9)。
这是我们为什么相信,教会必须兴办基督教教育的原因。这个教育建立在上帝对你的命令之上,上帝把耶和华的产业交付在父母身上。你生孩子的时候知道说,这是耶和华的产业,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培养中华民族接班人的学校里去了。事实上,提供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关乎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谁的接班人。
让我再列举一个定义,长老会的魏司道牧师,在《何谓基督教教育》这篇文章中说:
“基督教教育乃是指以历史的基督教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为其根基与一致原则的教育。”
这里提到了三观,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这意味着,所 有的教育从本质上说都是宗教教育,宗教性是教育的本质特 点。论到共产党的公立教育,我们可以换一个词,叫“意识形 态”。因为它用意识形态替代了宗教,成为一种“伪宗教”。 我必须重申,根据圣经的启示和人类的经验,没有一种教育不 是意识形态教育,没有一种教育在本质上不是宗教教育。西方 的现代教育,非常反抗宗教性和道德权威,但事实上,反宗教 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立场,多元主义的道德观也同样是一种道德 观。因此,他们的教育在本质上仍然是宗教性的和意识形态的 教育。“公立学校不能祷告”,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关 于宗教的意识形态吗?因此,基督教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毁“三 观”,又立“三观”。以圣经世界观和福音的价值观,来替代 和更新一切其他的宗教性的和意识形态的教育。
在公立教育中,并不是说有一些课程,有一些仪式,充满无神论的偶像崇拜。乃是说他们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育者,所有的教育环节,以及整个教育体制的运作,是按照一种敌基督的意识形态来运行的。他们整个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它们的“三观”下面被磨造的人。因此,它的整个教育,就是偶像崇拜的一部分。在教育中,没有任何一种知识是中立的,非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和宗教立场,体现在任何一堂课上面,也体现在一切教育环节,包括吃饭,去睡觉,做早操,开班会,考试、游戏等等。
魏司道牧师继续说,
“这一历史性的基督教哲学在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信仰 中有极广泛而坚强的表现;基督教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宗信 仰的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及其互相之关系为基础。”
我不愿意说,只有改革宗信仰才能塑造真正的基督教教 育。但我们从历史上非常清楚地看到,在所有宗派里,最注重教育,最具有教育成效的,的确是改革宗教会。美国最好的常 青藤大学,几乎都是长老会兴办的。中国 1927 年之前最好的 大学也都是长老会兴办或参与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关乎改革 宗信仰所强调的圣约世界观。就像陈佐人牧师说,改革宗认为 信仰不单单关乎你个人的罪得赦免,或者如彭强牧师所讲的, 信仰是关乎整个基督徒社群的,以及关乎一个完整的基督教国 度的呈现。所以在这样一种治理这地的世界观里面,长老会传 统相当重视教育,也有很好的教育成就。
二
我有两个方案,来预备这四讲第一个方案比较尖锐:
第一讲,是为什么我们反对浸信会的教育立场。请注意,我反对的是浸信会的教育立场,不是反对浸信会;他们是我们的弟兄姐妹,我反对的只是浸信会的教育立场。同时,我也不是反对他们全部的教育立场,只是反对他们将基督徒子女排除在圣约群体之外的教育观。这就是为什么浸会大学通常都比较自由化,因为他们是在教育那些还没有受洗的、不看他们为圣约子民的、而且要等他们长大成人后独立地做出选择的慕逍友。所以他们的基督教教育,是指如何培养慕道友的教育。
而长老会的基督教教育,是如何培养基督徒的教育。你从 小就是基督徒,你记得你从小就受洗了。你生命中有圣约子民 的记号,有圣约子民的祝福与诅咒。所以,我们反对浸信会的这种教育立场,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受到重洗派的极大影响。在 我看来,近代以来这种重洗派的立场,彻底摧毁了新教的完整 的基督教教育的定义和传统。
我也不是要把所有责任都归在反对婴儿洗的立场上面,但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我们的基督教教育观,与婴儿洗礼所代表的圣约神学密切相关。而浸信会的基督教教育观,与之相反。第二,有很多基督徒,包括改革宗教会的基督徒,他们的教育观,事实上仍然是浸信会的版本。
(普通)浸信会的神学,不再认为教会是一个圣约群体, 是包含了基督徒和他们的子女的。所以,我问一位浸信会的师 母:“你们的儿童主日学,你怎么去理解它呢?”儿童主日学 是慕道班呢,还是教导小基督徒呢?按你们的原则来讲,他就 是小慕道友,你在教导他的时候没有属灵权柄。这就是为什么 在浸信会的传统下,儿童主日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做游戏和让孩 子们快乐。各位,我不是反对让孩子们快乐。我是说,根据长老会的圣约神学,儿童主日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快 乐,而是为了“让快乐的孩子们明白上帝对他们的要求和主耶 稣对他们的赦免”。告诉他,1+1 不一定会等于 2,等你长大之后,自己去做决定。 你不会相对主义到一个地步,告诉孩子,所有知识都是不确定 的,所有的知识传授过程都需要你的同意。如果是这样,就根本没有教育可言。
福音一定包含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关爱和平等的自由。 但是,福音并不废除权威,反而在良心的自由之上重建了权威。 任何教育,都必须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所谓知识,就是具有 权威性的意见。权威一旦丧失,知识就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 今天大家上网,读了、看了大量的东西,却并没有受教育的原 因。
现代教育的根本困境,就是权威的丧失。人们想摆脱一些 权威,却不知道要树立什么新的权威。一切反权威的教育都不 彻底,因为它们总是以反权威的名义,树立了种种的新权威。 杜威也好,蒙台梭利也好,都是新权威的典范。
唯有福音,能够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在教育中重建圣约的权威,完成教育的过程。而离开圣约家庭和圣约群体的观念, 我们无法建立一个在爱中的权威的教育。我们必须告诉孩子 们,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主。我们必 须在知识论上去确信这是与 1+1=2 一样,是真实而权威的知识, 是一切其他知识的源泉。
第二讲,我们反对路德宗的教育立场,我们也不是反对路德的全部教育思想。但路德宗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立场,就是将教育纳入国家的职能范围。在路德之后的德国,国家从此拥有了教育公民的子女的权利。甚至,父母必须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去。这个“教育国家化”的恶果,是从路德的思想而来的。这跟路德的两国论的政教观有关的。路徳宗所产生的问题,就是教会把太多的东西拱手交给了政府。最后,德国的路德宗教会选择了把长子的名分交给了希特勒。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路德本人,我们只是在历史上有这样的观察。到第三讲,我再详细谈这个问题。
第三讲,我们反对灵恩派的教育立场。对于灵恩派来讲, 根本就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开始了一个将理性驱逐于成长 过程以外的传统。灵恩运动的神学脉络,其实是从约翰·卫斯 理开始的。卫斯理受弟兄会的影响,开始了一种新的成圣观。 教会原来的成圣观是什么样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流血、流汗 的成圣观,就是背单词,要一个一个背;背圣经,要一遍一遍 背。每天都要读经祷告,每天都要悔改认罪。灵命的操练是一 个很辛苦的、也是需要耗尽心智的过程。但是,从卫斯理的所 谓“第二次祝福”的观念以后,他们发现成圣可能是一瞬间的 事,成圣可能是一次忽然的属灵经验,完全的成圣可能是醍醐灌顶、脑袋开窍的圣灵充满的结果。这有点像禅宗所讲的“顿悟”了。从五祖到六祖慧能,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到了慧能说:“嘭的一下,就开窍了!”,一旦想通,就立刻成佛。从那时候开始,佛教的智慧就开始糊弄人了。换句话说, 从此大师就可以装了。很多时候,你根本搞不清楚,到底谁真 是大师。灵恩派也是这样,他们过于把理性驱逐在成长的过程 之外。或者,至少是极大的贬低理性在成圣过程当中的意义。 从此,你也分不清楚谁是属灵的,谁是不属灵了。凡灵恩运动 所及之处,教会根本丧失了对教育的异象。
第四讲,我们反对自由派的教育立场,或者说,我们反对世俗化的基督教教育。毕竟我是基督徒吗,把孩子送到无神论的公立学校去,心里还是很不安的。所以,我要给他加一点信仰课程。早晚呢,带他读经祷告。早上奉耶稣基督的名把他交给主,晚上再把他的灵魂收回来。这样子,我在上帝面前就比较心安了。所谓世俗化的基督教教育立场,就是把信仰教育作为世俗教育的一种补充的教育立场。当然,补充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各式各样的。但是,只要不是以上帝和祂的圣约为中心的教育,就不是基督教教育,就没有受教育。
教会的梦想,很多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对后代的异 象,事实上还不如共产党的梦做得大。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歇 斯底里地,都想要建立一个用它的整个意识形态来笼罩全部教 育过程的教育。而我所说的基督教教育,你也可以称之为“基 督教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以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中心, 并且以作为整个圣约世界观中心的福音,作为所有的学问,所 有的学科,以及涵盖全部教育过程的支点和根源的那种教育。
起初,清教徒在美国建立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教育。甚至,推动他们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原因,除了宗教逼迫外,或者与此相关的,一个伟大的异象,就是他们希望在那片新大陆上建立真正的、归正的基督教教育。因为这是与一个更伟大的基督教国度的异象相关的,就是向下一代宣教。“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诗78:6)。
三
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大纲太咄咄逼人了。所以,我决定换一种比较温和的。从圣约历史的角度来安排这四讲。
第一讲,是“旧约传统与基督教教育”;
第二讲,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第三讲,是“马丁 #8226;路德与基督教教育”;
第四讲,是“加尔文与基督教教育”。
这样,我想就不会得罪任何一个宗派了。我会把上述提到的四个方面的批评与反思,放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因为历史会让我们谦卑,让讲的人和听的人都谦卑,让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谦卑。
从圣经中看,基督教教育的起源,就是西奈山,是耶和华 的法版,是摩西十诫。这个律法在《申命记》第 5 章得以重申, 接下的《申命记》6 章 4-9 节,被称为“基督教教育的宪章”。 我之前详细阐释了这段经文,所以今天不分享这段经文。总之,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日制的基督教教育”的画面。基 督教信仰是什么呢?是“坐着”的基督教,是“起来”的基督 教,是“躺下”的基督教,也是“站着”的基督教;是“路上” 的基督教,也是“家里”的基督教。最后呢?是“城门口”的 基督教。你不可能利用一个对全日制的非基督教教育的某种补 充,来建立一个基督教的圣约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 一个少数群体,要在大社会中作为一个扎下根来的亚社会群 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拥有自己的教育系统(除非他们独 占了公共的教育系统)。一个不能拥有自己的教育系统的人群, 绝不可能长久地活在他所在的那个多元社会里而不被同化。
首先,我们提一个问题,在旧约时代,谁是教育者?
在先知、祭司、君王三重职分的划分里面,我们非常清楚 地看到,君王不是教育者,君王需要听耶和华的话,而不是传 达耶和华的话。这对我们的教育观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们的 传统中,君王就是教育者(到现代社会,就变成了国家是教育者)。
但在《历代志下》6 章 16 节:“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啊!你 所应许你的仆人我父大卫的话说:‘你的子孙若谨慎自己的行 为,遵守我的律法,像你在我面前所行的一样,就不断人坐以 色列的国位。’现在求你应验这话。”换言之,君王的主要的职责是遵守神的律法,神的律法对他来讲,就是宪法。所以,每 一个君王上台的时候,虽然不是手按摩西五经来宣誓,但却是 祭司将律法书交在他的手上,然后膏立他为王。他就有责任, 终身每天早上起来诵读这律法,并要遵守。所以,在旧约时代, 教育者并不是君王,而是先知和祭司。
我们通常比较强调先知是教育者,因为先知是站出来,教 导君王,和教导整个圣约社会的。但实际上,祭司的主要职分 也是教导。在《以斯拉记》中,你会看到,祭司以斯拉把律法 书带到“听了能明白”的会众面前。到《玛拉基书》里,我们 看到以色列败坏的征兆之一,就是“祭司的口中没有知识”, 不再将耶和华的话教导他的会众,从而陷入一个黑暗和沉默的 时代。
同时,你还会发现,献祭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导形式。那些孩子从小就看到杀羊、杀牛,整个牲祭的过程,都在表明上帝的属性,和耶和华与以色列祂的百姓之间的关系,这是圣约教育的一种非常直观的形式,是上帝的智慧,使少年人从小接受的一种教育,就是今天所说的视听的教育,或者说,就是礼仪所发挥出来的教育。旧约的事情,都是以后的事情的影儿。这些节期啊,仪式啊,献祭啊,它是一种很真实的,有表现性的画面。就像新约的圣餐一样,是可见的,可闻的,甚至可吃到的圣道。所以,旧约中的以色列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透过礼仪和整个献祭制度的教育。
此外,在先知、祭司、君王三重职分之外,旧约中还有一个智慧人的传统。我们在箴言当中看见皇家学校。《箴言》1 章 6 节:“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以 及《传道书》7 章 5 节:“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 唱。”现在,有很多基督徒父母把孩子送去学钢琴,却不接受 基督教教育,这就叫“听愚昧人的歌唱,不听智慧人的责备”。 各位,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学钢琴。我的意思是说,到底谁是 我们孩子生命中的教育者呢?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上帝在祂的百姓中兴起的先知、祭司,以及民间的智慧人和教师。而不是 君王,和君王所指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君王(国家)是受教育的对象。尤其是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家,我必须强调,是教会教育国家,不是国家教育教会。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旧约传统与基督教教育。
第一,是对社会性的理解。教育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是让人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也就是说,社会性的成长是个人成长 的重要部分。所以,教育一定要提供受教育者的社会性成长。 有些家长和弟兄姐妹就说,在教会学校里,一共就二、三十个 人,缺乏社会性。你到公立学校去看,都是动辄几千人。然而, 我们对社会性有一个很大的误解。
让我们回到摩西十诫,你从哪一条诫命看到人类社会的开 始呢?当然是第五诫。前四诫是天伦,后六诫是人伦。天伦就 是人与神的关系,人伦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性。教育的目的, 不只是在巴比伦活下去,而且是要在巴比伦建立一个基督徒社 群。而这个社群的起点在哪里呢?就在第五诫,“当孝敬父母”。 和合本用了“孝”这个概念,你很自然会用儒家的“孝” 去理解这条诫命。第五诫不但表明了“家庭”是一个政府,也表明了“教会”是一个政府,也表明了“国家”是一个政府。 第五诫确立了人类的社会性的基本秩序和形成。弟兄姐妹会 说,不会吧!难道我们在教会中要“孝敬”牧师或小组长吗? 难道我们要“孝顺”市长和国家主席吗?一旦用了“孝”这个 字,应用起来就很麻烦。
英文译为“Honor”,就是给他人他所当得的或应得的敬重。 这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和他所有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本质和起点。 社会性是从第五诫开始的。《申命记》重申十诫时,比《出埃 及记》讲到第五诫时多了一句话,“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 孝敬父母”。换言之,什么是尊敬父母呢?父母要按照耶和华的吩咐来教导子女,他的子女要按耶和华的吩咐来尊敬父母。 什么又叫做尊敬父母呢?当然有礼貌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听父母的训诲。就是箴言所说的:“我儿啊,你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开你母亲的法则。”在旧约中,这个就叫“孝”。 或者说,“孝”的真正的意义,就是从事基督教教育。
因此,这一诫首先所界定的,乃是父母在神面前的责任,其次是子女在神面前(同时也在父母面前)。这样的话,“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所以,第五诫不是单单在谈论家庭,乃是在谈到整个圣约族群。它是社会性的基础。这样,你就不会理解第五诫是关于 你的寿命的一条诫命。就是听我爸的话,寿命就可以达到八十 岁以上。不是这个意思!第五诫是说,这个圣约的族群,各人各家,若按照耶和华神所吩咐的来教导他们的子民,不离弃他母亲的法则,听从他父亲的训诲,耶和华的族群就将遍满地面。 这不是关乎个人会不会长寿,是关乎一个基督徒家庭或一间教会,会不会断子绝孙。
第五诫是整个社会性的一个起点。事实上,教会学校的孩子,社会性极强,因为他们跟不同年龄、阶层、群体的接触, 远远大于公立学校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社会性的形成,主要不 是和跟你一样的人在一起形成的,而是跟和你不一样的人在一 起形成的。你会发现公立学校的孩子,根本没有生活在一个很 真实的、长幼有序的、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并且这个结构是深 深地扎根在父母和家庭——教会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同时在教 会中也接触到一个更真实的社会。这是一个相当丰富的社会性 架构。是第五诫,和《申命记》所描绘的一副圣约共同体的场 景和架构。而在公立学校里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性相当狭窄。 你不会因为跟两千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你的社会性就很强。这 个看法基于我们对社会性的错误的理解。
前段时间,我很认真的读了《弟子规》。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现在的儒家学堂,《弟子规》所意图发挥的作用,跟十诫的第五诫是类似的。甚至与公立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教育意图发挥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弟子规》代表着传统社会中的“孝”和“忠”这两个最基本 的价值支点,社会性就是从这里形成的。而共产党的公立教育, 把这套价值给去掉了,于是就从小让你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以整套意识形态来替代《弟子规》。其实这不是“弟子规”,也不是“公民规”,而是“愚民规”。但是,这套东西 又非常败坏和崩溃,没有新的东西替代。所以,儒家又拿出《弟 子规》来,旧皮袋装新酒。
对教会来讲呢,我们的社会性在哪里呢?共产党想用新皮 袋装旧酒,外面是马克思,骨子里是秦始皇。儒家呢,他们想用旧皮袋装新酒,中体西用,重新用“忠孝”二字,想装下一 个现代社会。而基督教呢,是新酒装在新皮袋里。我们的家庭、 教会和学校,构成了一个新的圣约共同体的完整场面。家庭、 教会和学校,共同构成了一个彼此团契的社会性的内容,然后 共同面对和回应时代。
我开始发现,在教会里面,在归正学堂读书的孩子,在整个圣约群体中的社会性更强。因为他的学校跟家庭和教会是互相配合的。举一个例子,比如周三晚上查经,大部分教会都是周三查经。所以学堂就在周四推迟一个小时上学。而周三晚上没有作业,或者这个孩子的作业就是必须参加查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他的受教育的形态和教会生活的形态是在一起的。到星期五有祷告会了,学堂放学后,就把孩子带到教会,让家长到教会来领孩子,你就必须要来参加祷告会,对吧!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而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孩子和家庭,就越来越与圣约群体生活的节奏、安排和议程脱轨。你的孩子没办法参加查经,因为要复习功课。你不能参加祷告会,因为要陪孩子做作业。但归正学堂这天晚上的功课是什么呢,是要求爸爸必须和你一起朗诵今天学过的《诗篇》90篇。孩子的社会性,是更深入地嵌入在整个圣约群体里面。教会为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教育呢?因为你一旦是把你的后代放在外面呢,他们整个的人生日程、生活节奏就是被这个世界所决定的日程,而不是被整个圣约群体互相影响的日程。所以,你的社会性一定会是更糟糕,而不是更成熟。
第二,是对礼仪的理解,刚才我提到,在旧约时代一个重 要的教育方式是礼仪。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是背诵。 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礼仪的部分,伊顿公学最让人羡慕的, 就是它的一整套礼仪。很多人羡慕人家的校服,好漂亮。所有的徽章,都好漂亮。一年级一个徽章,二年级一个徽章,老师 开学时穿一种袍子,毕业时又穿另一种袍子。每一种活动,每 一段成长,到了几岁,你得到怎样的奖赏的时候,他都有整个 一套礼仪,这个也与社会性的成长有关。那么,现代教育是不 是就没有礼仪或者反对礼仪了呢?我再给大家放一分钟的短 片。这是牛津大学的 60 秒钟宗教公开课,讲宗教仪式的作用 (放映)。
影片中提到孔德,他是社会学的一个鼻祖。他反对宗教。但却发现宗教中有一个东西是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礼仪。所以,他就发明了一种人道主义宗教,然而设计了许多替代性的礼仪。比如说,在教会要受洗,现在我反宗教,不要受洗,但是人不受洗,是没办法形成社会性的。所以,我们一定需要一个和受洗类似的礼仪来替代,就叫公民宣誓,或叫成年仪式,或叫毕业典礼。孔德反对宗教,但他说人类社会如果失去了礼仪,就没有办法形成社会性,甚至没有办法存在,没有办法完成教育的过程。于是,现代国家有国旗,国徽,国歌,公司有商标,奥运会有火炬,有金牌,有开幕式,有酒会。社会性就是由一套礼仪构成的。这些都是从孔德的对宗教教育的替代中来。
同样,你就发现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世俗的节期。在我们学堂读书的孩子,到了复活节,他就放假;到了圣诞节,又放假。他是跟着整个圣约群体,以基督信仰为中心的那一套礼仪系统和节期系统,在成长,在获得社会性。但在公立学校呢, 到了五一就放假,到了国庆又放假,但平安夜却不能参加聚会, 因为明天要上课。你可能觉得,我是小题大做。因为这些只不 过是一些小麻烦,可以去避免,但我是通过这些细节来向你表 明,现代国家,同样地建立了一整套的“圣礼”系统,和它的 “崇拜礼仪”。如果没有这一套东西,来模仿和替代宗教,现 代国家就没办法维持一个社会的次序,就没办法完成教育的目 的。
所以,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任何一种有效的世俗教育,一 定要建立它自己的礼仪和崇拜体系。就算将来取消少先队了, 一定还有另外一套东西出来。每一种教育都要提供这套东西, 然后通过这套东西,来塑造不同的社会性的群体。而这套东西, 会深深地被它背后的意识形态所影响。
你会发现,甚至是教会中,我们有时也不看重教会的礼仪、节期,甚至是神所设定的圣礼。有时我们会说,哎呀!这不过是一种仪式嘛,其实我早就信主了,只是还没有受洗的仪式。主日崇拜只是一个形式吗,心里有主就可以了吗。基督心中留,什么穿肠过。我们是受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就是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了,所以仪式就只是仪式。但是,第一,你没有看到整本圣经,从旧约到新约,上帝一直都透过眼睛看得见的仪式来象征、预表和记念基督的救恩,并以此来教育我们。他赋予了礼仪背后真实的、实质性的意义和内容。第二,你没有意识到——但是连孔德都意识到了,一切反宗教的系统,也必须模仿宗教的形式。你没有意识到,在公立学校,在公共社会,在政治国家,和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你仍然活在这一套精心构建起来的仪式和节期当中。你以为他们是没有崇拜礼仪的,你被骗了,还帮人家数钱呢!你以为形式不重要,其实你整个人都活在一种反基督教的形式里面,活在一整套的、反基督教的礼仪里面,活在一整套的、反基督教的日程、议程和节期里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组成一个基督徒的社群,并在这个异教社会深深地扎根下来。
从旧约传统中,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形式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内容的载体,因为肉身就是道的显现,道成肉身是我们 整个信仰的核心,教育也是一样的,他一定是透过各样的形式。 旧约让我们看到这些仪式的重要性。而新约则把礼仪的意义激 活了。因此,礼拜应该成为整个基督教教育的中心,这就是为 什么应该由教会办学校,因为学校必须是教会的一个延续。仪式和礼拜是教育的中心,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就是让教会重 新审视礼拜的教育功能,你会发现,长老会传统在这方面有显 著的优势。因为长老会一直强调公共崇拜的教育功能。
第三、是对婚姻的理解。这一点我下一讲再详谈。但我们的教育中,从来没有对婚姻的教育。如果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成为一体。那么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必须让一个高中毕业生,或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一个可以去结婚的人。但在我们这个社会,博士毕业了,都可能对爱情和婚姻一无所知。他可能具备做一名工程师的资格,却不具备做一位妻子或丈夫的最起码的要求。像一位姊妹说的,我读书的时候,父母生怕我谈恋爱。等我工作后,父母又使劲催我结婚。在人生最重要的事上,我完全没有受过教育。
但在旧约的教育传统中,以色列的家长,必须在三方面完成对子女的教育,才能在上帝面前交账。第一,是教导他上帝的话语;第二,是教导他谋生的手艺;第三,是教导他怎样结婚,直到最后结婚。
第四,是对圣约共同体的理解 。 我也在下一讲接着谈。我只讲两句话。第一,圣约共同体是最重要的基督教教育的方式和场域。第二,圣约共同体本身就是基督教教育的一个目的。
请你们为教会的教育异象切切祷告的仆人王怡 2014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