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大家翻到马可福音的第八章,我们来读一段经文。在跟随耶稣的路上彼得终于认出了、宣告了:耶稣是基督。从27节到最后38节,我读一节,大家读一节:
27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在路上问门徒说:“人说我是谁?”
28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
29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30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
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32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33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34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3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36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37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阿们。
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主,我们感谢你!主啊,你让我们这些生命当中没有国王的人,来拥有那一位,自古以来,你应许要给我们的一位真正的国王。主啊,你来了,就要废掉这个世上的一切虚假的王权,废掉我们自称为王的、撒旦起初给亚当和夏娃的那样的一个诱惑。主啊,求主你帮助我们明白你的话语,更加把这个话语应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主啊,在这个历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之下,罪会有不同的伪装,但是求你让我们有属灵的智慧,仍然识别出我们生命当中的罪,仍然来迎接我们生命当中的那一位的君王。感谢赞美主,听我们的祷告、祈求,奉主基督耶稣宝贵的圣名。阿们!
刚才我们看到第一章,我们读到耶稣有一个闪亮的出场,是前无古人的出场,是父、子、圣灵三一上帝的出场。可是后面接着是一个转折,很快地,好像从高峰跌到一个看似的低谷,就是圣灵引领他、催逼他,到旷野当中受魔鬼的试探。他加冕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被带到旷野中受魔鬼的试探,而且马可福音特别地提到一个细节说,在那里有野兽和他在一起。
我们都相信马可是彼得的同工,也可以说是彼得的秘书。所以,马可福音是基于彼得的见证而写的。现代有了计算机的技术,学者们统计就很方便,统计结果说,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书当中,提到彼得最多的一卷书。考虑到它的篇幅是四福音书当中最短的一卷,也是对教会历史上如此认信的一个佐证,而且在马可福音当中提到彼得的糗事比较多,是因为他源自彼得。
同时,我们也知道在教会的传统当中,彼得是在64年或者65年,就是尼禄的大逼迫当中,曾经有人可能读过一本小说——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在那里,特别的记载了彼得。那个时候,基督徒会被扔在斗兽场里面,跟野兽在一起。所以当马可写马可福音的时候,对于那些被扔到斗兽场去,跟野兽在一起的基督徒读到“耶稣加冕之后,就被带到旷野跟野兽在一起”,是多么大的一个安慰,就好像我们读到第八章的经文说:“你们也要背起十字架来跟从我,你们要走跟我一样的道路。”时的感受。
在那个小说里面,有一个情节(虚构的)写着,大家就劝彼得说:“你要先走。”因为其实人都是这样的,会说:“你活着比较重要,对主的事业比较重要,你是使徒。”弟兄姐妹们也是爱领袖的心,这个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家会说:“领导先走。”有的时候也不是说共产党人那么干,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心,我们觉得这是爱他,会说:“你先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众人觉得彼得是主留下来的,从火里抽出来的最重要的那根柴,得留着以后慢慢烧,所以大家有这个心。彼得说:“好吧。”他就被护送,先离开了。
结果在路上,显克微支在那个小说中超自然地记载说,耶稣就向他显现,耶稣从对面的路上走过来,和他走的方向相反——他要离开,却在对面碰到耶稣了。还说:“主啊,你去哪里,你往哪里去?”主说:“我去罗马呀,因为在罗马,我的儿女在那里被扔在斗兽场,跟野兽在一起。我是曾经跟野兽在一起的,我要去,我要到我的儿女那里去。而且听说,我的门徒已经早跑了,听说你已经走了。你走了,我就得再去。我要在那里再次被钉十字架,因为我的门徒不走跟我一样的道路。”
哎呀,彼得一听就羞愧了,说:“哦,主啊,我回去,我回去。”他开始明白了他的使命是回去。他甚至开始明白了这个福音和他曾经说“你是基督”这一个宣告,在他的生命中意味着什么?他要走跟耶稣一样的道路,如经上说:“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所以,彼得就往回走了。
在马可福音中,第八章是全卷书的转折点,就如马太福音的第十六章一样。在这里,彼得代表整个门徒群体,公开地宣告、认出“耶稣是基督”。这个在第一章一节就已经宣告了,但是在道成肉身这样的一个历史当中,他的门徒跟着他,开始做出这样的一个宣告,而这个宣告就是教会的根基。教会被建立在这个磐石上,就是这个宣告和认信之上的。
那我们看前面,其实你会发现一件事是说,耶稣在马可福音当中,风尘仆仆,不断地去到不同的地方,而且有点越走越远。到27节说:“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村庄去。”这个时候,你就发现一件事情,你稍微有一点圣地地图的画面,你就知道,现在他已经走出了应许之地的范围,他已经走出了犹太全地的范围。
换言之是说:“嘿,你已经走出你的势力范围了。”这里已经不是以色列了,而且不但走出了这个范围,还走进了一个地方,就是罗马在这个行省的权力中心。凯撒利亚腓立比,是什么呢?是用凯撒的名字命名的,是一座罗马的驻防城,这是罗马的总督,是罗马的兵团所驻扎的地方。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会提醒你很多事。如果你是当时的以色列人,第一,提醒你一件事,这不是我们的范围了,超过了我们的边界,耶稣走得有点远了。第二,提醒你一件事,我们是殖民地,我们是被罗马统治的。突然,这件事情被提醒了。我们是被罗马统治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大卫以来的王朝。我们被罗马统治,而现在去的这个地方就是罗马的权利中心,在这个地区的权利中心。
这个背景对于接下来耶稣的问话和回答,是蛮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说,宣教士在你们厦门登陆,在厦门给你们传了福音。他在厦门的时候,他还没有问你,一直到他把你带到北京去,走在紫禁城的午门口,就在那儿,然后转过来问你:“你说我是谁?”你会想:他干嘛要把我带到这里来问呢?你在厦门问不就可以了吗?因为他提醒你,这个国家的王在那里,王就住在那个宫里面。那里是他的权利的中心,你是被统治的,所以他把你带到那个地方去。在紫禁城的门前问你:“你是谁,你说我是谁?”你说:“你是天子”然后再一看,旁边有没有人听见,哇,听见就惨了,听见就会被满门抄斩。
所以你要明白,在我们今天的文化里面,有的时候说:“耶稣是王”,有的说:“说耶稣是主。”你听上去,你没有什么好紧张的。说他是主,就是他是主嘛,旁边也没有人不高兴。因为今天不是奴隶制度,没有“主”这个概念,今天又不是君主制度,也没有王在旁边。但是在当时不一样,说耶稣是基督,换在我们的文化当中,跟说耶稣是天子是一样的意思,神的儿子就是天子。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传福音,传一个耶稣是天子的福音,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事?信一个耶稣是天子的福音,你预计会发生什么事?那就是死,那是满门抄斩,那是株连九族。你的亲戚都全来找你来了说:“你信了耶稣,我们连三代以外的亲戚都受牵连。”他是天子。
那么在当时罗马的这个文化下面说他是“基督”意味着什么?是“弥赛亚”意味着什么?其实,这跟凯撒奥古斯都的名头听上去差不太多。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过去的法老,还是现在的凯撒,实际上,他们的称谓都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所以你明白这件事吗?在罗马的政权下,教会在一起敬拜说:“你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个场景有多么震撼吗?甚至这个场景有多么危险吗?
你在今天感受不到这一点,但是假如你换一下说法就能够感受了。如果下次我们到外面传福音说:“耶稣光荣、伟大、正确。”你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你换成现在的语言,就会知道有多紧张。“耶稣是总书记”,“耶稣是总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耶稣是党政局一把手。”然后回头问你,请问谁是一把手,你说:“耶稣是一把手。”你用现代的语言,你就能够感受到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张力。
所以有的时候在今天,你说“耶稣是主,是王”,说得太轻松了。有的时候神就要试一试,让宗教局的干部来找一找你,拿着国旗来问你:“要不要挂?那个时候,你才开始意识到说“王”是这个意思,“主”是这个意思,都换了词了怎么不告诉我呢?
所以在凯撒利亚的腓立比,在以色列之外的地方,在这个罗马权势的中心,耶稣发出这一个关于他是谁的,对门徒的询问。是耶稣认为时间到了,耶稣要他们做出公开的一个宣告。所以彼得说,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因为以利亚要来嘛,在这个基督之前,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那你们说我是谁呢?你看,耶稣有点不依不饶。我们有的时候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说:别人说的。如有人对希伯传道说:“希伯传道,我听见有人说……”在教会当中,通常都是这样子的。有的弟兄姐妹跑来说:“王牧师,有人说……”我会说:“哦,是吗?那你呢?如果有人说,那么你就叫那个说的人来呀,你跑来告诉我干什么呢?你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我没有什么意思,就是听见有人说”。
耶稣不饶,耶稣说:“你说呢?”你给我讲,别人怎么说,我不罢休,我要一直再问下去:“你们说呢,在你们眼里我是谁呢?”彼得说:“你是基督。”这是一个伟大的宣告。
可是这里面的戏剧性是特别是在于,“从此他就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可8:31)这里面的戏剧性也在于,当他说了这样的话,就是他第一次预言他的被杀,他预言了他的十字架,而彼得的反应也跟前面截然不同,这里说“拉着他,劝他”(可8:32)。这个的文字表达还不是那么的强烈,不过也是一样,因为你是活在现在的文化里面,觉得这个好像也没有那么太失礼。但是如果你回到过去的那种文化里面,他是夫子啊!拉住他、劝他,是一个非常失礼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冒失的行为。甚至让我说,是一个非常粗鲁的行为。用一个词来形容也许最恰当,叫“气急败坏”了。实际上,彼得已经有点气急败坏了,所以他会做出如此的、非常不恰当的举动。不是观点的问题,是他越过了那个当时的文化下的,非常不一样的举动。
所以有些解经家会特别的强调在原文当中所用到的那个词,它会更强烈的表达就是“制止他”。“劝”,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是说话,而是“制止他”,那很简单,就是“反抗他”,就是拒绝他前面讲的这个话,不同意他前面讲的这个话,而且要阻止前面所讲的这个话,当然也想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耶稣骂了彼得,批评了他,接着把所有的人叫来,再一次地延伸了他预言自己被杀的这个主题,把这个延伸到了门徒跟随他的人的身上。这话说得更狠了。
他是王,我们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到现在终于我们承认他是王,认出来了他是王,这本身就是一个翻转。对彼得来讲说,可能会像刚才英强长老讲的:“我容易吗?”彼得可能会讲:“我容易吗?”你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你是一个被很多的人都弃绝的,你不是名门的,你不是利未人的后代,我们没觉得你怎么样,但是我们这些人跟你,跟到一个地步,我们相信你是王,你是要来的那一位弥赛亚,我们容易吗?我们舍了身家性命,舍了网,别了父亲,好大一个渔业有限公司都已经不要了,我们跟你,我们容易吗?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翻转,马槽当中的婴孩,然后木匠的儿子,加利利本来就是一个小地方,对吧,从他们家到整个地区一切都是不起眼的。然后他是王,这一件事情本身就已经相当的令人震动了。
可是接下来又是一个翻转,耶稣等于是在讲说,是!我是那一位王,你们在卑微当中认出来了我是王。这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们的,因为这是按照人,人眼看人低,是吧?人眼看狗低,(会众回应:狗眼看人低)不,你们说错了。一直本来是这样的,是人眼看狗低。所以你们按照你们自己,你们是认不出来的,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的,从卑微当中认出来的那一位王。耶稣接下来的意思是说,但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位王,我是那一位必须要上十字架的王,而且你们都要跟从我,你们也要走十字架的道路。所以,没错,我就是那一位王,我就是大卫旧约当中所预言,万民都在翘首期盼的那一位王,但我绝不是你们期待的那一个王。
所以在这里他像是两个不断地这样子的反复。我们可以这样讲,耶稣说出这句话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以色列人会将弥赛亚和十字架,将国王和十字架连在一起,将弥赛亚与受苦连在一起。虽然像以赛亚书53章,或者还有其他一些先知的预言当中,有流露出来这样子的预表,不过在耶稣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这些经文与对弥赛亚的盼望和等候连在一起。所以这个超越了“弥赛亚受苦”这个概念,听上去完全没有道理。
我们为什么等待弥赛亚,就是因为我们在受苦嘛?然后我们期待一位弥赛亚,就是他要救我们脱离这样子的苦嘛?然后弥赛亚要受苦……就像很多世上的人,如刘邦,身边有一群人跟着他,最后大家确认了说:“刘邦这人应该是可以得天下的,大家就跟他干吧。”然后刘邦说:“我要去咸阳,受许多的苦,最后被杀。”那跟的人不就一哄而散了吗?那干嘛要跟你呢。
而且对于那些在这之前已经付了代价的人来讲,其实你会非常生气,就是你到现在说不干了,那我们怎么办?你到现在说不干了也得干!现在咱们都跟着你了,咱们都付了代价了,现在你说这话,你会让所有跟从你的人都落空他们的想法。彼得生气是因为他的期待落空了,彼得也是付了代价,每一个在当时跟随耶稣的门徒,其实都是付了代价的,其实都是冒了风险的。他会感受到他所冒的这一切的风险和负的这些代价将没有回报,对耶稣的期待落空,那他的回报也就落空。
而且他应该还感受到一件事情,就是耶稣要上耶路撒冷去受苦、被杀。那这件事必然会波及到门徒的身上,所以他也同样的感受到了危险、紧张、压力。所以有的时候,在教会当中,要么是传道人不愿意为主受苦,要么是传道人愿意为主受苦,弟兄姐妹拉住他、劝他、制止他,因为大家都感受到了危险。彼得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人——“拉住他,制止他”。
耶稣就讲了一句狠话,因为他说他要受苦。这只是预言的一个事实,可是他现在说出来了背后的神学的原因,也就是背后的那个福音的奥秘。他加了一个字,就把这个奥秘讲了出来,叫做“必须”。他说人子“必须”受苦。所以当我们进入到这样的一段的事,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件也无法理解的事,就是国王必须受苦,或者一位必须受苦的国王,那还叫国王吗?所以这个是福音对当时彼得的挑战。犹大最后就在这样子的挑战的面前崩溃,所以他彻底走上背叛的道路。
那今天也是对每一个基督徒的挑战。当耶稣说他“必须”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我们先不问“必须”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必须”?我的意思是说,他说“必须受苦”这个表述本身意味着什么?他如果是说“我会努力的,不过最后还是会失败”,那这个听上去,彼得他们应该会好受得多,因为这个是可以吸引道德主义者。道德主义者会说:“不怕,没关系,我们跟你一起去死!”你明白这意思吗?如果耶稣说:“我要去耶路撒冷,我要去努力,我要……,但是最后还是会失败。”那一定会有一帮人仍然愿意跟随他,我相信彼得也会跟他。有人说:“不怕,要死一起死!”这样吸引的就是道德主义者,就是“我愿意跟你去卖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刘邦说:“咱们一起干,不过我看多半都要被杀。”这些人说:“不怕!杀就杀!”他们还是愿意去。但是他现在说的,不是说我会努力的,不过我最后会死。我会奋斗到底,不过最终会被打败。这样子还不足以使得彼得来反对他,这样子反倒容易激起彼得心中的道德主义的万丈雄心。可是他说的是“我来的目的,就是要死;死,就是我的目的。”那他们就觉得是不是跟错人了?
这个之间的反差是什么?他说“必须”,意味着彼得为什么要反对他,甚至刺激了彼得的那个反对,甚至他心中的这种反抗。因为说“必须”意味着:第一,这是一个计划。“必须”的意思就是说,不是到了最后偶然的一个结果——多半会被杀。说“必须”,就是被杀这件事情是被计划的。天哪,你都已经计划了要被杀,我还跟你干什么?说“必须”,对彼得这些跟随者来讲,似乎是一种侮辱。这挑战了他们对弥赛亚的全部的期待,甚至激怒了他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激怒了跟随他的人。因为你努过力了,你死了我们不怪你,但你是计划好的,这让人怎么理解呢?所以“必须”表明,这是计划的。
第二,“必须”表明他是自愿的。你说:“我不情愿,我会反抗,但是我最后没办法。”但是他说,他是自愿的。所以“必须”表明,这是耶稣,或者这是神的一个决定。是他决定,他被杀;那他也可以决定,不被杀。被杀,是出于计划,是出于自愿,是出于他自己的一个决定。这个羞辱了,这个冒犯了,甚至激怒了刚刚说“你是基督,你就是我们等的那位国王”的彼得,但我相信也包括所有的门徒。
所以耶稣的宣告是说,我是王,我会登上王位。但是我来,不是来夺取政权;我来,是来放弃权利。我不是来夺取本来不属于我的权利,我是来放弃本来我有的权利。
也就是说,一位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出他是一位王呢?其实,常常暴力革命不能够显示出一个人是王,恰恰显出这个人本来不是王。革命的意思,就是本来不是王的人想通过努力奋斗,最后成为王。所以当你用暴力,用革命去成为王的时候,反倒就是显明了你本来不是王。你是想成为你本来不是的那个人,然后你用暴力的方式,也就是说,你成为那个人的依据,是依据于暴力。是暴力为你的王位加冕,你是一位用暴力来为你加冕的一位王,如果没有这个暴力,你就不是王,你本来不是。
但是王呢,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显明他自己,那就是显明他本来是一位王,那就是他放弃他的所有的权利——“他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腓2:6)。“虚己”,反而表明了他本来是那一位的王。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带来这个的悖论,就是国王的十字架——我来不是要活,我来是要死。我并不是一个死人,通过奋斗去争取活的权利;我本来是永活的,我是通过死,来败坏死的权利。
换言之,如果说这个世界是颠倒的,那耶稣来到我们当中,就是要把颠倒的一切再次颠倒过来。包括君王的权柄,包括整个世界在本质上的一种统治的次序。如果是被颠倒的,就是鸠占鹊巢,是一群山大王在那里称王称霸。那么,那一位真正的王来了,他不是通过武力来驱逐这些山大王,他是允许自己被这些山大王杀死。那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我们接下来可以稍微地来分享说,为什么“必须”?开始我们讲了“必须”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我们看为什么“必须”?我想到分享三点:第一,这是一个爱的要求;第二,这也是律法的要求;第三,这是国度的要求,是跟神的国有关。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爱的要求呢?我在上学的时候,曾经我有一个亲戚,可能是他家里发生了些事(每个家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他有点沮丧,所以他讲了一句话,我们都觉得他说的不对。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不敢认为他说的是对的,是潜意识地想要反对他。他说:“哎呀,其实人跟人之间都是讲利益的,父母爱儿女背后也是有利益,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也是有利益,其实每一种关系当中都是有利益的。”哇,我们一听这个话,都想反对他,因为我们不敢承认这个话。如果承认这个话,我们活得多可怜啊!对世人来讲,就算是,也不能承认!那就必须把这个话反过去,不能在我们家这么说。不然的话,这家人还怎么过呀?因为一种虚假的面纱被撕下来了。
所以你明白吗,我们说,在人和人之间,其实都会把自己的爱偶像化。把母爱偶像化,比如歌颂伟大的母爱,就是冰心带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的传统。一个方面,人和人之间的爱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那里面有爱的成分吗?肯定是有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人和人之间的爱,其实我那个亲戚说的并不错,如果他说的真的是错的,耶稣就不需要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们当时之所以要强烈地反对他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一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国王。我们强烈地反对他说这句话,是因为我们下意识里面有一点恐惧——这话一说出来,多半有人要被钉十字架。就是这话说出来,得有人死才行。其实你里面有一种惧怕,但是你又不明白福音。
那什么是爱呢?在福音当中,爱是一种彻底的、无条件的、完全的付出。我们基督徒都知道说,在圣经当中,我们常常都会这样子来理解——爱是毫无保留的,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毫无保留的。在真诚的、完全的爱当中,爱的目标是去消耗你自己,是把你自己消耗出去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是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
这样又回到我刚才讲的三一上帝,对三一论的认识。耶稣爱我们,上帝爱我们,神爱世人,神创造这个世界,是不是因为他的爱还不够?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爱?我们明白了,不是没有爱,因为三位一体的父、子、圣灵之间是永远到永远的爱。那是不是他们的爱,还是有点不太够?不是。如果不是的话,那我问你:爱是什么?神对我们的爱是什么?神有没有想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成为这个爱的条件?没有。
那么,对于神来讲爱是什么?神对我们的爱是什么,就是把他自己给我们。但并不要求我们用回报来作为交换。换言之,让我这样说吧,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需要一位完全不需要你的人来爱你。我们生命中都需要一位完全不需要我们的人来爱我们。他爱我们,但是他完全不需要我。
一位爱孩子的妈妈可能会想:哎呀,妈妈好爱你,妈妈需要你,你不能走太远了,妈妈很孤单,妈妈需要你在我身边。对不对?这是我们人真实的爱。但是在这个爱里面,你会知道一件事情,妈妈是需要这个孩子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孩子,我们非常得伤心。但是你要知道一件事情,我们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的伤心,是不是完全为我们失去的那个亲人伤心?其实,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为自己伤心。“为自己伤心”的意思,就是说我失去了他。我们不是为他失去了我而伤心。
特别对我们基督徒来讲,如果知道我们的亲人他信主,他是有永远的生命在天上,我们会不会说: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我,他好可怜哦。我们不会为这个伤心的。因为对他来讲,他没有这个伤心,因为他进入在永远当中。我们伤心,是因为我失去了他。我不能够接受我的伤心到一定地步,还不能够抑制,是因为你忽然发现你需要他,你需要他的同在,你需要他的陪伴,你需要他的关心,你需要他!所以在你对他的爱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你对他的需要。
神爱我们,耶稣爱我们,是不是因为耶稣对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不是的。所以耶稣对我们的爱,是一位完全不需要我们的那一位来爱我。如果他完全不需要我们而来爱我们,爱在他来讲就是完全的付出,就是消耗他自己,倾倒在我们的身上,而并不需要从我们这里收回一个部分作为报偿,这个就是真诚的爱、完全的爱。
如果我们向他人付出的爱里面,总是带着我对对方的需要,那么你所付出的这个爱里面,一定会包含某一种的功利的成分,或多或少,总是有功利的成分,因为你的爱是有条件。你愿意为此受伤,但是你受伤也是有条件,如果他不断地伤害你,就会对他说:“我是有底线的!不能太得寸进尺。”所以彼得才问耶稣说,饶恕我的弟兄要多少次?七次够不够?彼得问这个话的时候,肯定又是心里面觉得雄心万丈,觉得说:你看我这种人,我比他们好多了,我的底线很低的。但是福音带给你的是,不是底线很低,是没有底线,不准有底线。“七十个七次”不是一个底线,“七十个七次”是代表没有底线。
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是这样子的。我们在任何一个关系当中都会评估。评估,其实就是一个功利的用语。我们会评估,然后我们可能会撤回我们的爱。我们不再倾倒了,不再像原来一样倾倒自己在他的身上,或者至少倒慢一点,至少就是减少频率减少总量、限度。甚至我们的爱都会怎么样呢?我们人的爱的艺术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就是止损,就是你总是到某一个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爱的艺术,就是学会如何止损,因为学会如何止损,反过来是如何保护我自己。
我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对他人的爱里面,是否背后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有一个温度过高会自动跳闸的装置。我们都有一个自动跳闸的装置,因为那是自我保护。可是耶稣对我们的爱,没有自我保护,没有跳闸的装置,没有从我们这里要得回的需要。所以,对他来讲,爱就是给予;对他来讲爱就是倾倒;对他来讲,爱就是把自己消耗在对方——他所爱的人——的身上。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需要被爱,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他人那里都不能够完全得到被爱的满足。因为他人向我们所付出来的爱,都是有自我的保护的底线和跳闸的装置的,我们无法要求任何一个人像耶稣一样地爱我,因为我们跟他一样,都有自我保护的那一个的装置,那一个的底线。因此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和自动断电功能的这种爱,是不能够拯救一个罪人的。
这是耶稣说“人子必须要受死”的原因。也就是只有他,才能够满足你的被爱的需要;只有他的爱,才能够把被罪所中断了的,那一个爱的关系予以恢复;只有他的死,才能够解决罪的问题。他的死,代表什么?死,实际上代表爱的一个极致,付出的一个极致。
有的时候,逻辑上也很简单,但你会觉得很难接受。如果问你:“怕不怕死?”你说:“我不怕!”既然你都不怕死了,你还会害怕爱吗?那如果问你:“爱不爱你妻子?”你说:“我宁愿为主殉道,也不愿意再爱她了。”那么,你爱都不怕,还怕死?是,就是怕死。所以耶稣说,我必须死,必须受苦。这“必须”,这个爱,必须要达到那一个完全消耗自己,完全不求回报,完全将自己倾倒的那一个的地步,才能够解决罪的问题,才能够解决每一个人里面需要被爱的这个问题。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里面被爱的这种渴望,我们一个罪人,渴望被饶恕的这种渴望,被爱的这种渴望,只能够在一位完全不需要我们的那一位,把他的生命完全给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被满足,这就是福音。就是说,神的儿子自己是福音的原因,为什么人子必须被杀。因为我们需要爱,因为只有他能够付出这样完全的爱——没有止损点的爱,只有他能够满足我们被爱的渴望,只有他是天上、地下唯一的那一位完全不需要我们,却来爱我们的那一位。
我们对他人的爱,同时都伴随着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当我们说,我们的爱不是功利的时候,是说我们的这个爱的需要,不是一个看得见的、金钱的需要,那个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叫纯粹的爱了。有人拿家里所有的财宝去换爱情,这人就全被藐视。所以如果一个人付出爱,他的那一个对对方的需要,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的需要,我们就会说这个不是爱,这个不纯粹。
有人会说:“那我现在对他的需要不过就是每天跟我说说话,我一点不在乎钱,他家里那么穷,我嫁给他,我无非就是想让他在我过生日的时候记得。”那这个在我们人这里,这个就叫做纯粹的爱了,因为你的需要不是一个金钱的实际利益的需要,你的需要只是一种情感里面的需要,是一种抽象的需要,我们就说这个叫纯粹的爱了。可是当我们跟耶稣的爱相比的时候,那个也不纯粹。没有人有这样的、纯粹的、完全不需要对方而去爱的人。
所以福音是这样的一个好消息,一位完全不需要你的神,爱了你;
一位完全不需要你去爱你的神,在你的面前对你说“我必须受害,因为这是我给你的福音。”所以这是爱的需要。
那么第二点,我说这也是律法的要求,不只是爱的一个要求。纯粹的爱、绝对的爱,一定要求这件事;公义的、圣洁的律法,也一定要求这件事。
什么叫做原谅呢?如果有人对不起你,他就要道歉,他就要偿还,那你就有两个选择。你会说“没关系”,你原谅他。或者是说,比如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你家里的一个很贵的,是你以前去旅游时买的水晶的纪念品摔坏了。一种方法就是说:“哎呀,没关系了张弟兄,这个大概2000元,你可以微信转账给我。”他做错了事情,他一定要付出代价才能使这件事情恢复到一个原状,所以他一定要付出代价,不能只说“对不起”,他一定要把2000块钱转给你。
但是第二种选择说:“张弟兄没有关系了,这个不用想它了,不用给钱,不用给钱。”你选择了原谅他,可是你要注意一件事情,是说当你说:“张弟兄,这事不要放在心上”,那你就必须把这事放在心上。你原谅他的意思,是你自己要消化这件事情。他不给你2000元,你得再花2000元去另外买一个,或者你就要忍受一个没有它的生活。本来你拥有这个东西,现在你要忍受一个没有这个东西的生活,或者你要再有这个东西,你就自己花钱去买。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罪,任何一种损害,任何一种过犯,他都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凭空消失,这是律法本身的一个要求,这是法理上的一个基本的逻辑。没有一件错,没有一个罪,它的结果会在这个世界上凭空地消失。有人抢走你的机会,有人夺走你的快乐,有人毁谤你的名声,有人拿走了你再也拿不回来的东西,就一定形成了律法上的债,这个债就必须被偿还,它就形成了公义和公平被打破,这个公义和公平就必须被恢复。那么这种的恢复,要么就是那个人自己偿还,付出代价;要么就是有人替他偿还。不可能无偿还,而恢复了原状。
这就是一个在法理上也涉及到我们对“基督是王”的一个认识。王,代表次序;王,代表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国度是有法度的。而他的国度是光明的国度,是公义的国度,是圣洁的国度,那就意味着一切的罪,一切的过犯,不会凭空消失,一定要得到补偿。要么就是你选择去要求对方付出,或者是用伤害对方同等的方式,来使你的被伤害得到补偿,我们叫做同态复仇,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诽谤了你的名声,你就毁坏他的名声;他拿走了你的机会,你就拿走他的一个机会。可是这样子呢?你在“以恶报恶”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变得又硬又冷,你就会变得跟伤害你的人一样。那个时候,邪恶本身就赢了。所以你们要“以善胜恶”(罗12:21)。
我们没有办法走出这种靠人的冤冤相报维持平衡,因为这个平衡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它会不断地被打破,然后会不断地来报复,不断地来偿还。而我们所犯的罪,乃是死罪,无人可以凭着他自己来偿还,那么如果你不打算让对方受苦,你就等于决定自己受苦,这是原谅的意思。原谅就意味着为被你原谅的那个人或那件事情受苦,是原谅就意味着把对方的那一个过错的责任代价,担负在你自己的身上,才形成原谅。如果没有这个担负,就没有真正的原谅。很多人说:“我原谅他。”但其实他心中没有这样一个担负,后来有一天发现:“其实,我从来没有原谅过。”
所以,当我们这样子来看的时候,我们来看耶稣说“人子必须受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决定原谅,而他决定原谅的意思就是他决定背负,自己消化你们的一切的罪——在这个宇宙当中,在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当中,所被破坏的那个公义圣洁的次序。也就是他替我们背负罪债,也就是十字架的那个最基本的福音的核心,就是耶稣有一个替代性的死。他代替我们,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律法的偿还的要求。完全的爱,就意味着完全的受苦;你有几分爱,你就拥有几分受苦的意愿和受苦的能力;完全的爱,就拥有完全的受苦的能力。
而只有这一位父、子、圣灵一起出场来宣告指给人类看的那一位人子,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他是以完全的爱,走向完全的受苦的那一位,所以他说“必须”。上帝饶恕我们,不将我们定罪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耶稣说“必须”。使一个叛乱遍地,一个到处被颠覆的国家恢复秩序的方法是:国王必须受害。这真是一件令人震惊,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第三,这是国度的要求,但它跟律法的要求是连在一起,就是国度乃是一个爱和公义的国度。爱,要求基督必须受害;公义,也要求基督必须受害。当爱和公义汇集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我们也看见这是整个国度的要求。
你可能会这样问说:“好吧,现在我知道了耶稣爱我,他就必须受害。这是爱的要求,因为完全不需要我的愿意,完全地倾倒他自己的生命给我,而且律法上也要求必须有一位来付出这样的一个代价,那耶稣为什么不通过自杀来解决这件事情呢?为什么要在十字架上用这么残酷的方式,暴力的方式,这么羞辱的方式来死呢?因为前面这两个问题还不能够完全回答十字架这种死的方式的问题。你只是表明了说,死是必要的,必须死,甚至难道不能够慢慢地最后老死吗?或者减少20年的寿命,或者夭折、生一场病,上帝让他得了全世界所有的癌症,全部都放在他身上,为什么这样就不可以呢?”
但是耶稣接下来加一句话说,他要上耶路撒冷,他不但是人子必须要死,而且要上耶路撒冷,受文士、长老、还有祭司长许多的苦。后面他有三次预言他的受害,后来每一次他就都讲一点细,节然后要受辱骂,然后要被鞭打,会多一点点的这个细节,换言之,耶稣宣告他必须死,而且他必须死于暴力。他必须死于一个非法的暴力;他必须死,这个世界的王,这个世界的权利,向他施加的一种暴力的剥夺。所以希伯来书里面说:“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来9:22)
所以我们理解说:“好,耶稣要为我流血。”可是,“流血”的意思,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它不是指一个生命自然的结束,因为每个人最后都要死的,而是指在那之前,就把他夺走。耶稣说,不但是他“必须死”,而且还“必须受害”,意思是说他必须被夺走,用暴力把他夺走。而且有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就是他提到了会把他夺走的这些人——长老、祭司长和文士。他不是说,自己必须被货车司机、快递员,或者小学老师一起杀死。因为我随手取的这几个身份,好像没有什么代表性的意义,但是长老、祭司长和文士代表那个世界的正式的政权,代表那个世界的正式的权威,代表这个地上的国。
所以基督不但是要被杀,他不会是被暴民处以私行,或者是在郊外被人突然打死,他一定是在官方的授权之下,他一定是被当时那个世界的王,他必须是被全世界所推崇的,全世界当时最重要的文明杀死。
当时全世界最重要的文明是什么文明呢?我们直到今天都说,整个人类的文明叫两希文明,一个是希伯来人的律法,一个是希腊的文化,再加上罗马的法律。在今天,一个不信主的人,他稍微读了一点书,他会知道,今天全世界最主要的文明就是来自于这三个——希伯来人的律法,希腊人的哲学,罗马人的法律,整个现代文明都是这三样东西。
所以耶稣必须被这三个联合起来杀死。他要被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杀死,他要被世界上当时最推崇的法律杀死,公会是以色列的最高法院,彼拉多背后代表的凯撒罗马法。整个世界到今天的法律传统,都是罗马法所奠定的遗产。直到今天,西方法律的根基都是罗马法。
有人就讲说,为什么耶稣不生在中国呢?为什么耶稣不被秦始皇杀死呢?你明白这个意思吗?如果耶稣是被秦始皇杀死的,福音就不能传给凯撒了,因为凯撒会说:“只有在那种野蛮的地方,他们才会把耶稣杀死。”你明白这意思吗?耶稣不会在乡下某个地方的时候,被一个人突然起义杀死,他一定要在官府,他一定要公开地被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杀死。
如果耶稣被罗马法杀死,耶稣就会被这个世界上任何自许为公平的制度杀死。他如果被秦始皇杀死,罗马人还是会不服的:就你们东方人残暴专制。所以他不能死在一个专制的东方君王的手下,他要经过罗马法的审讯,他要经过公会的审讯,他要被全世界最推崇的、最文明的法律系统杀死。
在某个角度来讲,除了福音以外,那真的已经是相当文明的了,当时的罗马法跟当时同时期的中国的法律来讲,我们这边太野蛮了。他的确是被最文明的两个法律系统——犹太人的法律和罗马人的法律,正式地审讯和处死的。
各位,世界上最大的权利是什么?当我们说是关于一位国王的福音的时候,当我们说是关于一个上帝的国,是有国度的福音的时候,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面,最大的权利其实就是将人处死的权利。权利的极致,就是生杀予夺,就是抢了你的钱还能够活,只不过活得差一点。
最大的权力的极致,就是处死一个人的权力,所以当地上的国杀死了一位真正的国王的时候,地上的国就失败了。你明白这件事吗?当地上的国王宣布了那一位天上来的国王的死刑的时候,也就等于他宣布了自己的死刑,因为他从此就成为非法的了。一个杀死过人类真正的君王的国家,是不是从此成为一个非法的国家?一个曾经杀死了真正的人类的国王的国王,还是不是终极意义上的国王?所有其他在耶稣之前的所有的国王,都是在等候那一位真正的国王来到,那么将耶稣杀死之后的国王,就不再是真正的国王。
实际上,在耶稣被杀死这件事情上,世上的权力宣告了它的失败。罗马法不能拯救你,犹太律法不能够拯救你,在耶稣被杀死的这一件事情上,宣告了整个世界的彻底的失败。世上的公义的次序不公义,世上的法律的次序不公平,世上的君王的统治非正义。这就是从国度的意义上讲,耶稣必须被害,而且是正式地被世上的最文明的权力系统杀死的原因。
十字架揭露了这个世界的体系是彻底腐败的,十字架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权力,总是带来压迫和非正义,所以十字架也揭示出来了在这个地上,寻求一种更好的权力结构、更公平的法律体系,不是这个世界的盼望。
所以世界以一个非法的审判宣告了自己的非法性,耶稣借着甘愿受死,被这个世界的权力系统正式地处决,他击溃了世上的权利系统在我们身上的一种绝对的主权,他也击溃了死亡在我们身上的绝对的主权。
耶稣以向下降卑的福音,来击败了这个世界向上流动的理想。我把以前常对弟兄姐妹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这就是基督徒的座右铭。这基本上就可以解释,耶稣在31节之后所讲的那段话:“若有人要跟从我,就要背起十字架,舍己来跟从我,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就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但是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因为他来就是如此,你所跟随的是这样的一位王:他以向下降卑的方式,来击败这个世界向上流动的梦想,击败这个世界通过向上攀登的方法,去寻求救赎的梦想。
卡森博士讲过这句话说:十字架不但是我们信的内容,而且十字架必须是我们信他的方式。就是你也必须通过向下的降卑,来阻击这个世界对你的向上流动的压力,向上攀登的自我救赎的道路。所以你必须效法你的主——耶稣基督,不是因为把他当作一个榜样,是因为他已经替代你而死,他的这一个福音被你相信的时候,你就以与他的福音相似的方式去信这个福音。
所以,你怎么可能以追求成功的方式去信一个十字架的福音呢?你怎么可能以信主之后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去相信一位不断地失去的耶稣基督呢?你信他的方式跟你信他的内容很可能是矛盾的,这是今天很多的基督徒的问题。他没有意识到,他说他信耶稣,从死里复活,但是他信他的方式与他宣传的信的内容之间是隔裂的。所以十字架意味着一切的成功神学,都是错误的。十字架意味着“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们的荣耀。”阿们。
国王的十字架,或者说钉十字架的国王,这真是一位不一样的国王。一位不一样的国王,他呼召你,把你的身份建立在“他为你而死”的那个爱之上。那是爱的要求,那是律法的要求,那是那个国度的要求。把你的身份,把你的安全感,把你的意义,把你人生当中的梦想,把你全部的生命中的激情,建立在福音之上,是你信福音的唯一的方式。
如果你没有这样,你就不好说你是信福音的。你所谓的信,是知道你脑袋里面说:“我懂了这个福音。”或者你在意志里面做了一个决定说:“好,我要来信这个福音。”其实,福音跟律法主义或者道德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说,道德主义是通过意志的改变来改变人的,道德主义是相信意志的改变。可是福音是说,只有爱才能够带来改变。你生命中的一切的改变,若不是被爱,就是被恩典推动的,而只是被意志推动的,当然还有可能有些人是通过理性的推动,就可以走很远一段所谓的信仰之路。
所以你可以来问自己说,我的信仰之路是被什么推动的?是被理性上的认知推动的?我的意思,不是说彻底地否认理性的认知对于我们的信仰路程没有意义,或者只是会被我的意志推动,被我所下的决心来推动的,还是我可以非常清楚地说,我生命当中的一切的这种真实的改变和跟随这一位主,都是被爱推动的,都是被神——完全不需要我却爱了我的那一位——的爱,被他的恩典推动的。因为他是这样子的一位君王。
所有福音之外的文化,都以各种方式建立自己的身份,都认为一个人的身份是奠基在他的表现和他的成就、才华、恩赐之上的。要么是外在的,要么是里面的。不同文化里面的所谓的“高下之分”,只不过是把一个人的身份建立在外面的东西,还是里面的东西。
有些人有一天有了钱了,了不起了,然后你瞧不起他,因为他把他的身份建立在比较外面的东西,你说:“像我这种人,我里面是怎么样。”你把它建立在你比较里面的东西。或者说:“我这个人看人,我从来不看一个人有没有钱,我只看他有没有才华。”哇,你觉得你这样想,这个档次已经很高了,是吧?然后说:“我也不看有没有什么才华,我只看一个人的性格好不好,或者我看一个人有没有胸怀,或者有没有情怀。”或者又说:“不,我看一个人我都不看这些。”那你看什么呢?在福音之外,自以为看得很深的,其实还是把身份建立在一个人的表现和一个人的成就之上,只不过在那里区分我们之间的高下。
但是福音是完全要求你不看自己,看耶稣!转眼仰望耶稣,是基督徒遇到所有的难解的问题,又大又难的事,心中的痛苦、信仰的挣扎的时候,唯一的方式。只要没有完成那个转眼,还在盯着自己,盯着自己的罪,盯着这个罪带来的效果,盯着那个惩罚,盯着在人前所失落的面子和尊严,盯着对未来所产生的无法承受的影响,那么你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福音所给你的安息和拯救。转眼仰望耶稣是唯一的方式。
有的时候,教会当中的一些弟兄姐妹遇到问题,他不愿意来找我,因为他说:“我找你,反正什么问题,你都说要转眼仰望耶稣。”我说:“我是牧师啊,我只用这一招。”我没有其他的方式,而且我告诉你,其他的方法都不行。然后你不信,就先去试一遍,试完了之后你再来找我,我还是说:“转眼仰望耶稣。”但是那个时候,我就带你唱一首歌,叫“多少痛苦冤枉受,只因未到耶稣坐前求。”
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主啊,我们求你来帮助我们。我们每个人里面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的自我,我们的自我常常是以为死去了,却没有死去,因为转眼仰望你,是何等的困难。主啊,让我们来看国王的十字架,让我们来看这一个令人震惊的福音,就是国王必须受害。主啊,你是国王,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是不应该跟你讨价还价,你的命令我们就应该听,你差遣我们就应该去,可是我们的里面就是想跟你讨价还价,就是想谈条件,就是不愿意承认你是王,就是难以顺服。主啊,因为我们里面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难以放下,你的福音很多的时候会冒犯我们,甚至激怒我们,就像你宣告你的受死,会冒犯激怒了彼得一样。
主啊,求你怜悯我们,求你把我们从彼得在那个时候跟随你的状态直到带到,哦,主啊,他甚至三次不认主,甚至到你的复活,你向他吹气。主啊,你在加利利的海边,你三次地对他说:“你爱我吗?”三次地对他说:“你牧羊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在福音当中,三次地重建彼得的身份,重建彼得新的那一个我,也重建彼得在国度当中的那一个使命。主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我们的生命当中经历到那一刻。
主啊,我们每个人的信主历程不一样,我们有人以前经历过极大的破碎,或者还没有经历过,或者即使经历了极大的破碎,又看见好像那带着七个更饿的鬼又回来了。主啊,有的时候,我们在跟随你的路上,发现我为什么好像一直没有什么进步。或者以为自己被复兴了,有一个好大的进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怎么发现又打回了原形。哦主啊,求你怜悯我们,主啊,你的国是从软弱开始的,就是你被钉十字架开始的。但是,你也宣告说,你们当中有人,在未尝死味之前,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荣耀的降临。你的国从软弱开始,但是并不会以软弱结束,世上的国将成了我主耶稣基督的国。
主啊,你的旌旗要赐下给你的教会,要教会为你扬起。主啊,你要使你的教会不断地打败仗,但是却不断地打一场注定已经得胜的败仗。主啊,我们这些争战的教会,最终要成为那得胜的教会。主啊,那软弱的信徒要在你的里面成为完全的信徒,因为你完全并不需要我们,却如此地爱我们。哦,主啊,你如此地倾倒你自己在我们的身上。主啊,就愿你的爱来改变我们,重生我们,带领我们走在这一条成圣的路上。以至于我们可以为你丧掉自己的生命,因为为你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感谢赞美主,主啊,愿你荣耀得国的时候,愿你随着圣天使降临的时候,在这间教会,在这个会堂当中所坐的每一位,都在羔羊的生命册上有份。感谢赞美神,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