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上帝教育的人有福了!(诗94:11-12)

—— 圣约归正学堂开校礼拜证道

王怡
证道经文
诗篇94:11-12
显示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弟兄姊妹,平安!

首先,祝贺各位同学和家长,来到了一所好学校。什么是好学校呢。从前,你们一直寻找这样的好学校,就是“不能很好地教孩子有害的东西的学校”。就是圣经说的,“在恶上愚拙”(罗16:19)的学校。那已经足够好了,但你们却没有找到。因为我们的公立学校,是“能够很优秀、很卓越地教孩子们有害的东西的学校”。原来,不能“在善上聪明”(罗16:19),也就不能“在恶上愚拙”。如果我们相信,除了圣经,世上没有真正的善。我们也必须相信,不能教导圣经的学校,就是通往地狱的班车——除非有基督的铁道游击队,潜伏在那里搞地下教育。所以,恭喜你们找到了一所比好学校更好的学校,一所在黑暗的世代、超出我们所求的学校,就是旨在教孩子们成为“真理的儿女,敬虔的仆人,正直的公民”的圣约归正学堂。

同学们,你们紧张吗。你们中间有一半是第一次上学。有一半以前读过公立学校。但你们都是第一次上教会学校对吧。让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就是你们的老师也很紧张,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上教会学校。而且,我更紧张,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在教会学校讲道。

我要和你们分享诗篇第94篇的两节经文: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

我讲道一般分享三点,但今天很兴奋,所以要分享四点。

第一,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诉诸权威和建立权威的过程。和合本中,几乎不用“教育”这个词。通常是用这里的“教训”和“管教”来指向一个教育的过程。这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大相径庭。其实,“教育”本身也包含了“教训”的意思。譬如,按着中国的《义务教育法》,父母不把子女送去公立学校或政府批准的民办学校,他们就可能要接受政府的“批评教育”。这里的教育,差不多就是教训的意思。“劳教”(劳动教育)中的教育,也是强调这个意思。

在原文中,“教训”这个词,有被动和主动两种用法。在主动语态下,就是“教育、教导、管教、指教”的意思。在被动语态下,就是“受教或学习”的意思。在《何西阿书》中,先知将以法莲(以色列)比喻为“驯良的母牛犊”(何10:11)。这里的“驯良”,和教育是同一个词。新约也说,你们要“驯良如鸽子”。换言之,“教训”这个词同时指向学生,也指向老师。教育和被教育是同一件事,并且教育的结果就是驯良。所以对学生来说,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在耶和华的道理中成为顺服的、听命的儿女;对老师来说,他们也要在耶和华的道理中受教育,因为这是他们施教的前提。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是把学生和老师都服在耶和华真理的、权威的轭下,并在同样的救恩的泉中欢然饮水。

所谓知识,就是有权威的意见。“1+1=2”,这道数学题一定有一个权威的结果。教育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温柔,可以对话,但最后的衡量指标,就是知识的权威在受教育者心中被确信。当“等于2”不是一个权威的结果时,教育就等于零了。知识的教育如此,道德的教育和信仰的教育也是如此。

你可能会问,那么怀疑精神呢。让我这样说,任何一种教育,若不能建立和诉诸于最终的和最高的权威,就不能养成真正的怀疑精神和反思能力。举例说,我们只有根据宪法,才能对一切政府立法提出怀疑,才能反思和质疑强制拆迁和强制堕胎的正当性。在一个没有宪政的国家中,是没有合理的、对于公共权力的怀疑精神的。不承认神圣价值的怀疑论,只能演变为一种怀疑主义,最终的结果就是虚无主义。

在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他们也接受了现代的民主教育观,由学生和教师民主投票,来决定教育过程。在美国的一些公立学校,教师甚至这样被告诫说,你只能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不好的(后果不好,会受到惩罚,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不对的(是邪恶的,是道德上错误的,是违背上帝的)。

现代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就是反对教育的目的是建立道德权威,是培养在上帝真理面前的“驯良”的后裔。——然而现代教育并不同时反对科学知识的权威,反而迷恋和竭力塑造这种权威。正如我说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反对权威的,因为教育就是建立权威的过程。那些声称反对权威的教育,只不过是用一种知识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取代了另一种知识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已。在某种意义上,那些反对在课堂上讲授创造论和智慧设计论的人,他们在教育上的霸道和专制,远远胜过中世纪。

11节中的“意念”,也可译为“思想、设计、筹划和发明”。换成一个更广泛的词,“人的意念”就是指人的文化。我们要学习文化,但耶和华说,祂知道人的文化是虚妄的。不被上帝教育(管教、教训)的文化教育,不能建立耶和华的真理的权威性的教育,至终是虚妄的,不应成为基督徒父母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要说,这节经文彻底否定了现代的教育观。一切怀疑都必须以更高的权威为前提。教育,就是在要孩子们的生命中建立这种权威。因此,教育需要真理。

第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这个命题也同时指向教师和学生。我们怎么定义什么是人呢?我们发现,若根据圣经,我们差不多应该用一种被动的语态来定义什么是人。

人,是被造的,和被爱的。如果我们教导孩子去爱,除非我们能教导他们明白,他们是被爱的。不然,一切品格教育都不过是道德主义的,和律法主义的。人是被试探的,和被定罪的,同样,人也是被救赎的。

人需要学习(在中文中,学习是一个主动语态的描述,但在希伯来文,如前述,学习的意思就是受教,是被动语态的),而学习只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人是被启示的。

因此,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人的被动性都优先于人的主动性。

现代的世俗教育的前提和动力,是人的主动性。从某一个角度说,现代教育相信人是自我创造的,教育被视为人的自我创造的一部分。人是他自己的文化的产品,甚至将来的我是现在的我所创造的。这就是为什么,耶和华看“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而当我们说教育在本质上是被动的,意味着我们需要恩典,意味着基督教教育是恩典之下的教育。如同以法莲是一头受教(驯良)的母牛犊。我希望归正学堂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头受教的小牛犊;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在恩典受教、也在这样的受教中来施教的母牛犊和公牛犊。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因此,教育需要恩典。

第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把人变成人的过程。

教育在内容上一定是关于文化的,你们不仅要学习圣经,还要学习人类的知识。什么叫文化(人的意念)呢?其实文化是跟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的。换言之,文化在本质上是道德性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所言所行给予一个道德的评价,或者做出了一个道德的决定时,就形成了文化。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狗咬人和人咬狗有什么区别呢?

(同学一:狗咬人正常,人咬狗不正常;同学二:人咬狗,狗不会生病;狗咬人,人会生病;同学三:狗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有灵魂的。)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再补充一个答案,狗咬人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咬狗是一种文化现象。狗咬人没有文化含量,但人咬狗有文化含量,是一种特别没文化的文化。换言之,人咬狗是道德性的,狗咬人是没有道德性的。

文化一定是道德性的,而道德的评价和决定,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神关系的反映。这就是文化的本质。文化反映人-神关系。这种反映无非是两种,第一是敬拜上帝;第二是敬拜自己或者其他的受造之物。当亚当夏娃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遮体,那就是人的文化的开始。

所以,归正学堂的教育,不是要学习一种崇拜自己和崇拜受造之物的文化,因为那是上帝的诫命所反对和憎恶的。但是,我们要在上帝的真理和恩典之下,来学习和创造(其实是上帝在学堂继续祂的创造之工)一种敬拜上帝的文化。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读书?唯一正确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敬拜者,这是文化学习的真正价值。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成为人,就是成为一个上帝的崇拜者。

什么是不道德?明明有神,却说没有神,就是不道德。

什么叫公义?加尔文说,唯一的公义就是敬拜上帝。不敬拜上帝就没有公义。

因此,同学们,我要鼓励你们在这里求知,因为求知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上帝放在你们里面有求知的渴望。我希望归正学堂能把你们的渴望激发出来,不是为了要考大学,不是为了应试教育,但求知的确是上帝放在你们里面的渴望。在宇宙中,求知是一种道德责任,因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甚至求知也是一种宗教责任,因为万物都要在我们正确的求知中(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动机),实现他们被造的意义。在求知中,你以谦卑束腰,拿着知识的宝剑,率领着上帝创造的一部分受造物,一起完成了对上帝的敬拜。

什么叫求知?求知就是按照上帝所创造的事物的本性,也就是按照上帝创造这个事物的目的去对待它,这就是知识。上帝创造一棵树,这棵树有怎样的特性?上帝创造这棵树的旨意是什么?要用它来做什么?当你了解这些,并且用上帝创造的这棵树完成了上帝所希望这棵树所完成的目的时(三棵树的愿望,你们读过吗),你就拥有了知识,你也创造了文化,同时你就敬拜了上帝。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把人变成人的过程,这说明教育需要敬拜。

第四、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与其他的人联合。

人是一个位格的存在,他有情感有意志;可以做道德的决定。他能够为此承担道德责任。但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位格者。人在他里面享受他与上帝以及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之间的美好关系。这才是位格者的定义。位格的涵义,是具有开放性的。位格的定义之一,就是与其他位格者的关系。

你是谁?如果你不是某某的儿子,不是某某的妻子,不是某某的学生、同学或老师,不是某个社群的成员;最终,如果你不是上帝的子民,你就根本不是人。

所以,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彼此相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跟其他人有关系的人;就是成为一个跟我们的父母、同学、老师、弟兄姊妹建立起在基督里的生命关系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之一。

换言之,让一个人在某方面超过其他人不是教育的目的,让某个人在他擅长的方面去爱其他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式,不是让不同的人去竞争,或去比较。而是让不同的人去团契。

就好像父、子、圣灵,三一上帝的团契一样。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说:父啊,求你使他们在我里面,好像我在你里面一样。这也是归正教育的祷告。主啊,让这些孩子在你里面,就像子在父里面一样。使这些孩子彼此都在对方的生命中,也在父母和老师的生命中,就好像子在父的生命中一样。

团契,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和其他人联合。联合,是上帝藉着祂的灵的工作。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与其他的人联合,所以我们需要圣灵,使学校成为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多重的团契。

最后,让我讲述另一所教会学校的开校典礼的故事。

1921年6月23日,有一间纽约附近的石溪中学举行了开校典礼。这是由石溪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校长叫嘉柏霖(Frank E. Gaebelein),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基督教教育家,曾在这所学校做了41年校长,后来也担任了《今日基督教》杂志的编辑,也担任NIV(新国际版圣经)的委员会主席。

嘉柏霖的一生,非常重视和提倡基督教古典教育(或叫基督教人文教育),他自己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也非常强古典语言和艺术的学习。不过,当教会的牧师卡森找到他,决定请他来开创一间能真正照着圣经真理来学习人类所有知识的学校时。他才22岁,刚从哈佛大学毕业。

开校那天,场面和我们今天类似。只有28位学生,和8位老师。但大家都没想到典礼会那样隆重。很多学术界、教会界的牧师、教授和令人尊敬的人士齐聚一堂,超过全体师生数倍。证道的牧师是法兰西斯·培顿,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当时也是普林斯顿神学院的院长。

然而,九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记得培顿牧师那天讲了些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被一位22岁的年轻校长的演讲震撼了。嘉柏霖首先引用伊拉斯谟的话说:

“各科研究、哲学、修辞学都有同一目标,就是我们能认识基督,并尊荣祂。这是一切学问和雄辩的最后目的。石溪中学存在的惟一目标就是认识基督并尊荣祂。”
他宣布说,“石溪中学将准确地把圣经中的基督信仰教导给学生,藉由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扎实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知道这样教导是正确的。我们将继续教授古典人文学科,因为这些知识非常实用。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须兼顾智性与灵性两个基础。必须藉助人文学科,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人文学科、基督信仰和英语圣经丰富的内容, 三者构成高质量的文化熏陶及有力的教育工具”。

那一天,年轻的嘉柏霖似乎已经看到了41年后、当他退休时的石溪中学的画面,一所全美最优秀的、甚至在许多方面都独一无二的基督教人文教育的中学,以及,一位老校长的满头白发。因此,他在信心中,以一种确信的、而不是傲慢的口气宣告说:

“当代哲学和大部分的宗教思想都有相对性,都有兴衰。但是,伟大的真理永远长存,不转移,也不改变。比高山更稳固,以永恒超越有限。基督的真理无法动摇,祂是那‘永存的是’。这真理是石溪中学的磐石”。

我也希望,几十年后,你们忘记了我今天的讲道,但你们仍然记得、站在我旁边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老师们,记得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主耶稣基督和祂所赐下的、归正教育的伟大异象。

(根据王怡牧师2013年9月2日在“圣约归正学堂”开校典礼”的证道录音,由吴敏姊妹整理)

——摘自《基督教古典教育》

打印